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头图 >> 正文
元阳县深耕文化谋发展——同心护梯田 团结促增收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0日 09:42:00  来源: 云南网-红河日报

原标题:元阳县深耕文化谋发展——同心护梯田 团结促增收

元阳县丰收节活动现场。

元阳千年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元阳县各民族同垦共创的瑰宝。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元阳县深挖各民族优秀文化中生态保护、和谐共生元素,传承农耕文化,打造“开秧门”“丰收节”等民俗活动,修复“蘑菇房”等传统民居,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产业深度融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梯田间绽放。

哈尼文化是元阳民族文化的灿烂篇章。红河学院教授黄绍文作为逢春岭乡本土哈尼族人,每到寒暑假都会带学生来到哈尼梯田研学。“所有哈尼族仪式和文学形式,都围绕梯田展开,哈尼文化就是梯田文化的核心部分。”他说,哈尼梯田是活态遗产,不仅支撑着100多万哈尼族的衣食住行,还作为世界首个“三遗产”,成为无价的民族瑰宝,是各民族共护共享的文化根脉。

秋收时节的哈尼梯田格外热闹,哈尼姑娘李姗蔓从蒙自回到家乡。曾几何时,身份证上的“哈尼族”于她只是模糊的符号,如今却成了寻根的指引。“这次回来是寻根之旅,想看看红米怎么生长、乡亲们如何把特产做成元阳特色,带动经济发展。”她期待能为传播元阳文化、梯田文化和农耕文明出一份力。

“哈尼十月年”是哈尼梯田丰收季最盛大的节日。哈尼村寨里,哈尼蘸水鸡、糯米血肠、梯田鸭等特色菜品被端上桌,家家户户将桌子搬到门口,桌连桌、心连心,各民族同胞共品美食、庆丰收、感恩自然。“长街宴上来的朋友越多,越是对我们最好的祝福。”元阳县政协副主席朱文珍介绍,“哈尼十月年”是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各族群众在欢宴中拉近距离。

朱文珍是梯田边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曾担任过元阳县文旅局局长、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对他来说,保护梯田既是政治任务,又是民族使命。2009年,他参与红河州歌舞团打造梯田农耕实景演出,将农耕场景转化为文旅项目,让外界更好地认识哈尼农耕文化。朱文珍说:“元阳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探索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比如开展研学活动、传承哈尼古歌等,都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乡村文旅融合,是“造血式”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2024年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阿者科村,将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相结合,吸引了各地游客。“绿水青山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高干文的笑容里,满是文旅发展带来的获得感,这也是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生动写照。

“彝族在高山生活,歌声高亢;傣族依水而居,歌舞水灵灵。”元阳县彝族学会副会长孔德娟的话,道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谛。从哈尼族长街宴到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各族群众同乐共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愈发牢固。“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民族群众生活在这里,就像山川里的树木、流淌的河流。”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吉狄马加说,要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存在,才形成了文化多样性。如今,元阳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邓娇)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