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红河县:种好芭蕉芋 “土疙瘩”变“金宝贝”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09:55:56  来源: 云南网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改种芭蕉芋,亩产值能到2860元,比种玉米增收186%。”金秋时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农户吴克发种植的芭蕉芋迎来了大丰收。一算增收账,他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宝华镇立足高海拔山区实际,以芭蕉芋产业破解低产作物困局,通过全链条布局、多方联动,实现“提规模、优质量、强龙头、带农户”,蹚出一条产业富民与耕地保护双赢的新路子。

  “种芭蕉芋有补贴,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咱农民只管埋头干!”宝华镇农技员瞿义成在田间培训时说。

  为破解产业碎片化难题,当地打出“组合拳”——整合200万元惠农资金,按每亩200元标准补贴1600余户种植户;村集体修缮43公里产业路,打通运输“最后一公里”;组建7支志愿服务队,通过“家长夜校”“村村响”等平台,给村民算清“经济账”“生态账”,受众1万余人、群众政策知晓率达90%,今年种植户增长64%……综合施策下,全镇芭蕉芋种植面积从2023年的2000亩增加至目前的7000余亩,预计今年产量达2.8万吨。

  “党组织牵头,企业兜底,农户只管种好芋头,其他都不愁。”党组织领办的宝鑫隆公司负责人李时珍介绍,宝华镇积极搭建“企业+村集体+农户”桥梁,引进红河赢宝农业公司,建成清洗、破碎、脱水等全流程生产线,年加工芭蕉芋原料3万吨、产出产品0.9万吨。

  “我们用芭蕉芋加工出来的淀粉远销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去年销售额3400万元,今年预计突破8000万元。”企业负责人颜奕葱指着自动化生产线说,通过“党总支包片、支部带户”机制,全镇6个行政村实现了“种植—运输—加工”无缝衔接。

  “现在保底收购价从500元/吨涨到720元/吨,一吨多赚220元,还有种苗免费发。”吴克发喜滋滋地说。镇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签订协议,明确企业保底收购、公司技术指导、农户规范种植的联动机制,今年预计带动户均增收6300元、村集体年均增收1.8万元。加工企业还提供稳定岗位40个、人年均收入3.6万元,季节性高峰期用工达90个、人均收入1.35万元,让4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更多家庭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帮助群众有效解决了增收与兼顾“一老一小”等难题。

  如今,宝华镇的芭蕉芋正从“土疙瘩”变成“金宝贝”,既鼓起了群众腰包,更让高寒山区焕发产业新活力。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锦锋 白海燕 何自光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