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绿春:科技作帆开启民族团结发展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09:24:56  来源: 云南网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秉持“大联合、大协作”理念,推动科普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度融合,探索出科普助力民族团结的特色之路。

  科普阵地是连接科技与群众的关键。绿春县将科普阵地融入各族群众生活,充分发挥其增进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作用。在农技协会与“农函大”建设中,结合茶叶、八角、中蜂等特色产业,精准规划培训方向。组织农业专家、产业带头人组成讲师团,采用“理论+实操”“汉语+民族语”教学模式,开展实用培训,至去年已培训136名乡土人才与致富带头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回乡后,带动周边多民族群众增收。

  去年5月开放的绿春县科技馆现已成为各族群众共学共享的“科普乐园”。馆内多展区、50余件互动设备,覆盖多领域,开馆首月就接待3000余人次,成为民族团结教育重要场所。针对城乡科普资源不均,组建“科普大篷车联盟”,整合多部门资源,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流动科普平台。科普大篷车穿梭于全县9个乡镇80余个行政村,年均巡展50余场,惠及1.5万余人次,让民族团结的种子随科普落地生根。

  全县积极创新科普内容,以“科普+”为突破口,推动科普与教育、产业、健康、文化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每逢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普日,多部门联合开展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科普氛围,围绕产业技术需求,邀请省、州专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建“健康科普服务队”,深入村寨开展义务诊疗与健康咨询。在平河镇边境村,服务队用双语为傣族、瑶族群众服务,传递党和政府关怀,增强民族团结向心力。

  绿春县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普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科学营,依托科技馆和乡村科普基地开展“科普+竞赛”“科普+研学”活动,举办科技创新大赛,促进各族学生交流合作,播下科学与团结的种子。为推动民族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探索“科普+非遗”模式,组织科技工作者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改进传统技艺,开发科普课程与体验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参与,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以项目为纽带,绿春县充分整合资源,将科普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相结合,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资金与项目统筹上,对接上级政策,积极申报科普项目,支持产业协会发展,形成“项目带产业、产业促增收、增收固团结”的良性循环。如戈奎乡八角种植协会在项目支持下,带动群众增收,预计盛产期每户年均增收1.2万元;去年,绿春科协聚焦边境发展,申报6个项目,获资金70万元,支持边境幸福村建设等工作;半坡乡坝溜村在项目支持下建成草药种植基地,预计年销售额50万元,增强边境地区发展活力与民族团结凝聚力……

  为扩大科普覆盖面,解决语言障碍,当地还积极打造“科普绿春”双语(或多语)宣传平台,组建多民族科普队伍,制作多语言科普作品并广泛传播。组织群众积极参加全国农村网络科学知识竞赛,激发群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如今,科普已成为绿春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全县将继续深化“科普+民族团结”实践,打造品牌活动,推动科普资源向边境、农村和青少年倾斜,为建设美好新绿春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云南网记者 饶勇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