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的暖阳透过窗棂,洒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折东村的会议室里,映亮了村民们舒展的眉头。
“白大哥,多收的2.3万元产业互助资金利息已退到您的‘一卡通’,让您受委屈了!”村干部握着村民的手致歉,将误收款逐一退还给6户村民。“真没想到这钱还能退回来!”各族群众的感叹里,满是对党委、政府的认可,勾勒出绿春县以监督护民生、以服务聚民族情感的图景。
这暖心场景,是绿春县纪委监委践行“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政治责任的缩影,更是将纠治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让民族政策“红利”精准惠及各族群众的实践。
作为边疆多民族聚居县,绿春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各族群众利益为监督出发点,坚持“靶向监督”破题,紧盯民族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组建专班深入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傣族聚居乡镇,通过查台账、看现场、访群众,重点整治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民生工程推进慢、教育医疗服务不均、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从产业资金发放到安居工程,从医疗资源下沉到教育补贴落实,每一项监督都瞄准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惠农政策落地,让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群众诉求再小,也要当大事办。”巡察机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巡察全过程,把各族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作为重点,对“落实诉求不到位、该办不办”等民生问题,坚持“边巡边改边督”。通过与县纪委监委、被巡察党组织联动,将“边巡边移、立行立改”作为对村巡察核心,以“短平快”效率解决饮水安全、道路修缮、补贴发放等身边事,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巡察在身边、问题有人解”,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语言障碍,县纪委监委打破“交流壁垒”,选拔熟悉民族政策、通晓民族语言的干部充实接访队伍,开设“民族语言接访窗口”。用“家乡话”听诉求、“贴心话”解政策,不仅让群众问题件件有回音,更让各族群众在平等交流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我们始终把维护各族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绿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正风反腐“撒手锏”纠治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以精准监督护航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合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常开长艳。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杨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