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元阳县黄茅岭乡:“赶集日+夜校” 民族课堂解民忧
元阳县黄茅岭乡以“赶集日+夜校”为载体,围绕“乡土能人进夜校 乡音党音话家音”主题,将“家长夜校”搬到集市、搬上舞台,并立足“民族文化+群众需求”,打造“固定课堂+流动板凳”“白天摊位+夜间课堂”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理论知识化作“民族方言案例”“情景短剧”“民族歌谣”等民族文化符号,让“家长夜校”成为传递文明、涵养家风、解决育儿难题的民族课堂。
苗族“芦笙舞”、哈尼哈巴“新风谣”、哈彝“双语快板”……围绕“务工管娃”“孩子迷手机”“慢性病预防”等家长关切的问题,“夜校课堂”创新推出快板说育儿、能人演剧目等节目,创作《苗家新风快板歌》《务工爹娘育儿拍手歌》等50余部作品。
此外,每到周三、周六赶集日,黄茅岭乡开设“红色摊位”,亲子“消防演练课”传授避险技能、交警上路现场教安全知识……通过“家校社警协同育人”新模式,“红色摊位”成为夜校的“服务快递站”。
黄茅岭乡建立“群众点单、党委派单、中心(站、所)接单、部门领单”模式,通过线上问卷、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听取家长诉求,并形成摊位需求清单1000余条。同时,采用“3+5+5”节目模式,即乡(镇)编创3个节目,村级文艺队编排5个节目,县级文化馆通过“送戏下乡”提供5个节目,储备“流动实践站节目库”80余个。
黄茅岭乡打造“专业人才+乡土人才”两支队伍,组建由苗族、彝族等7个民族组成的“石榴红宣教团”,成员涵盖专家学者、志愿者、乡土能人等200余人。实施“乡土能人+宣讲员”双向培养计划,通过精准摸排、动态管理、梯次培育等方式,建立“乡土人才库”100余人。
今年以来,黄茅岭乡坚持党建引领、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多元共育,着力创建“围绕一个主题、打造两支队伍、搭建三微平台、构建四方联动、定制五讲课程、开展N种活动”的“12345+N”机制,形成“向下问需于民、向内创新形态、向上整合资源”的互动新生态,将“家长夜校”打造成集教育、宣传、服务、文化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
目前,全乡累计举办“赶集日·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2期,各站、所共开展村组“家长夜校”14期,覆盖7个村委会69个自然村,培训家长万余人次。(唐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