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就业岗“种”进社区 让幸福在“家门口”扎根
清晨,阳光刚漫过屋檐,开远市灵泉街道街巷里的务工车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聚源社区的韭菜分拣车间内,翠绿的韭菜在竹筐里堆成小山,李红芬指尖翻飞,掐叶、理根,动作熟练利落;不远处的云龙社区,昭余珠宝车间的键盘声清脆作响,李林禧正专注核对订单信息。这些散落在社区里的“嵌入式车间”,正编织着“家门口就业”的幸福图景。
社区里的“弹性生计”: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聚源社区,灵活就业让居民挣钱顾家“两不误”。开远市国洪经贸有限公司将200亩韭菜基地的分拣环节安置到居民楼下,方便居民灵活就业。“拣韭菜是按斤计费,一月一结,多劳多得。”李红芬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道。
车间一角,滑梯和绘本角组成“儿童娱乐区”,彩色围栏圈出一片安全天地,工作中的妇女们抬眼便能照看孩子。“以前上班时心里总惦记着孩子,现在抬头就能看到,心里踏实多了。”李红芬说,在这里,每天有80余人辛勤忙碌,其中不乏像她这样的银发族和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工作的妇女。
隔壁云南中汇衡服饰箱包有限公司运营的技能型车间里,年轻姑娘们盯着缝纫机,布料在机器上快速流转。车间每月稳定提供约100个工作岗位,月薪在2000元到6000元不等,产品远销海外。“车间允许我们灵活调整上下班时间,早上送完孩子再来,下午接孩子可以提前下班,工资按件计算。”一位女工笑着说道,这样的工作节奏让她在家庭与事业间找到了平衡。
云龙社区的昭余珠宝饰品车间同样充满活力,工人们各司其职,一派忙碌景象。李林禧认真核对着订单信息。曾经,她也像许多同乡一样,为了是否要外出闯荡而纠结。如今,她已成长为公司电商平台的核心骨干,月收入8000余元。“最方便的是,像打蜡、粘胶这些轻松的活,能带回家做,一点都不耽误事。”这家由返乡能人创办的企业,已为当地带来135个就业岗位,许多像李林禧一样的年轻人,正借助电商平台,将家乡的精美饰品销往全国。
从“一元食堂”到邻里情:解开务工者的“心头结”
“李姐,今天的凉拌黄瓜可脆了,多来点。”午饭时间,聚源社区“一元食堂”的取餐窗口前排起了长队。这个专为务工人员设立的公益食堂,每日供应午餐,素菜1元一份,荤菜3元一份,米饭和凉拌菜免费。每到饭点,食堂里碗筷碰撞声、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昭余珠宝饰品有限公司车间内负责打蜡工作的杨翠云,每天可以处理完家务事再去上班,时间灵活可调。每月3700元到4500元的收入,让她既能灵活安排工作,又能把家庭照顾得妥妥帖帖。到了元宵、冬至等传统节日,车间常组织做汤圆、包饺子,工友们在说笑间渐渐熟络起来,社区里的烟火气愈发浓厚。
开远市灵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邰剑平表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服务,却能实实在在地解开务工者的‘心结’,让他们在车间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算清“四笔账”:让能人归巢,带乡亲致富
以昭余珠宝饰品有限公司为例,在同等规模下,该企业在浙江义乌办厂年盈利仅26.6万元,迁至开远后年利润飙升至606.04万元。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开远市为创业者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当地的创新创业孵化园推出免房租、创业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普惠政策,入驻企业可享受一定期限的免租福利,让返乡创业能人切实体会到“回家创业更具优势”。
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开远市精准实施的“四笔账”策略: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精打细算用工成本、场地租金、生活开支及亲情幸福账,充分发挥本地投资的比较优势,彻底打破“家乡创业成本高”的传统观念。务工人员算过一笔账,孩子在本地读幼儿园,3年下来比在外地省2.7万元;夫妻同在“家门口”上班,朝夕相伴怨言少,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通过“算账式引导”,开远市成功吸引近2000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就地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就地就近就业人数达15.46万人,占城乡就业人数的89%。”开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俊望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如今,开远市已盘活2万余平方米闲置场地,带动23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增收84.68万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李红芬领到零花钱时的喜悦,是李林禧存款增加的满足,是杨翠云兼顾家庭的从容……
夕阳下,车间里的灯光依次亮起。李红芬整理好最后一筐韭菜,哼着小曲踏上归途;李林禧刚打包好一个快递,手机随即弹出新订单;杨翠云将没做完的饰品配件收拾整齐,准备回家。这些分布在开远市街巷里的“务工车间”,宛如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党建引领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不仅结出就业的累累硕果,还孕育出充满烟火气的幸福生活。(许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