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5年6月27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经2025年7月23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将于9月1日起施行,这是云南省首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地方性法规。
地处哀牢山南麓的红河州,常年活跃着数十万外出务工人员,劳务经济成为边疆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然而跨越山海的奋斗背后,是近5万名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缺位”带来的成长困境——监护缺位、情感缺失、教育断层、安全隐患等,部分家庭面临“在家无人管、外出不放心”的两难境地。
直面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红河州人大常委会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盯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充分履行人大职责,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方式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全面总结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全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存在困难问题的基础上,红河州人大常委会认为通过立法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提升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十分必要和迫切。
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在条例制定过程中,红河州人大常委会按照“听民声—聚众智—砺条文”的工作机制,提前介入条例起草相关工作,深入乡镇、村寨、校园、开展调研,召开政府部门协调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专题会议,广泛听取民政、教育、公安等职能部门建议,及时吸纳法律学者、社工组织、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向各县市人大常委会、州级各部门、州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州十三届人大代表书面征求意见,对条例草案反复进行了论证、修改,使条例草案内容及框架结构不断完善。
最终,这部历时近两年立成的地方性法规,为边疆留守儿童撑起法治“保护伞”。条例以34条简明条文构筑留守儿童保护体系。主要包含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定义、基本原则,家庭(父母)、学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的职责,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具体措施以及违反条例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充分彰显“小切口、立得住、真管用”的地方立法特色。
“条例严格遵循上位法,紧密结合红河州实际,针对性、操作性较强。”州人大法制委负责人表示,条例的实施将有力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通过家庭监护责任进一步压实、政府主导作用持续强化、学校教育关爱功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有效拓宽,推动形成更加完善、健全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为边疆地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条例的颁布实施仅是起点,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将紧盯“法之必行”关键环节,将监督触角进一步延伸,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工作评议等督促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以条例实施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联动的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格局,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云南网通讯员 李宁 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