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古城内的建水紫陶产业学院实训基地,陶土在拉坯机的旋转中渐成器型。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讲究‘刀如游龙,泥似绸缎’。”建水紫陶产业学院的实训基地里,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谭知凡正将建水紫陶阴刻阳填的独特技法教授给学生们。“深一分裂坯,浅一分无神,这分寸全在手腕的肌肉记忆里。”看着身旁货架上,学生们设计的作品:以哈尼梯田为灵感的文房用具,将珐琅釉与紫陶巧妙结合、以红河九种珍稀野生动物为灵感,绘就精致装饰画,尽显自然野趣与艺术巧思、将紫陶与锡工艺熔于一炉,设计出兼具地方特色与现代感的氛围灯具……
“他们现在玩出的新花样,比我当年敢想的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与青年创业支持政策的不断强化,高校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2024年,红河学院依托建水紫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产业优势,成立了建水紫陶产业学院,构建起“文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力图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为建水紫陶产业注入新动能。
建水紫陶产业学院负责人周颖指着货架上学生设计的紫陶滤杯、香插等文创产品说道:“我们让学生用非遗技艺承载文化记忆,又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基础,以教育为支撑,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市场需求。”2025年毕业生杨永涵“三味陶舍”便是从这里起步。他回忆,创业初期学院提供了原材料、场地和导师资源:“还记得创业初期,工作室里学生制作的一个紫陶茶杯售价仅在10元左右,通过学院‘项目制’教学对接市场需求,如今,同样的茶杯售价已达100到200不等。”在学院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课堂-作坊-市场”的产教融合模式帮助杨永涵和他的团队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这些孩子不缺创意,缺的是把想法落地的经验。”
暮色渐浓,实训基地的灯光依然明亮,00后学生正在调试新设计的紫陶香插“老师傅们教会我们守住阴刻阳填的魂,剩下的创新空间得自己闯。”“到千年临安古城淘一把紫陶壶是很多游客的念想。”传承与保护、创新与融合,这正是云南非遗保护发展的方向。
云南网记者 赵芸瑞 实习生 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