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2025“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的师生走进红河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开启了一场紫陶探索之旅,深度感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独特魅力。
以精神为根:从联大薪火到文化使命的传承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副院长刘海青手持一件刻有联大元素的陶瓶,向师生展示着建水紫陶独特的阴刻阳填等特殊工艺。“在陶瓶上镌刻联大元素,让紫陶从‘手工艺品’延伸为‘精神传承媒介’。”这种实践,既是对西南联大精神的当代回应,也让文化传承使命在紫陶产业的创新探索中找到了新的落点。
“我们想把‘刚毅坚卓’的精神,真正‘刻’进紫陶里。”2024年12月,建水紫陶产业学院与景德镇学院联手,签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项目合作备忘录;今年9月还将举办2025年瓷聚东方“一带一路”亚洲陶瓷艺术作品展暨国际陶瓷学术交流活动。届时来自各国的陶瓷艺术家将齐聚建水,以紫陶为媒展开文明互鉴,让西南联大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的文化交流中续写新篇。
以技艺为魂:非遗传承里的“文产教”融合实践
学生陶世恒向在场师生介绍道,“建水紫陶的冶泥、制坯、装饰、刻填、烧造、磨光六道工序,承载着‘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文化基因。”2008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河学院与建水县合作共建的建水紫陶产业学院,旨在通过“文产教”融合的模式,对接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推进中华文化守正创新,推动紫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其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以创新为翼:当紫陶遇见现代生活场景
在展示厅的另一侧,几件紫陶器具正以截然不同的姿态诠释“创新”,传统茶具在保留传统神韵的同时,被赋予更加符合当下审美的几何轮廓。
2025届毕业生杨永涵的“三味陶舍”就诞生于这样的探索中。这个从学院创业孵化基地走出来的年轻人,以泥为基、以火为引、以匠心为魂,用“文化IP+场景营销”的思路,让紫陶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如今,他设计的紫陶文创产品,既保留着“刻填”工艺的细腻,又融入了当代生活场景——比如能直接放进咖啡机的紫陶滤杯,杯身刻着的短句成了消费者争相打卡的理由。
在体验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无处不在,当游客亲手触碰陶泥,看着自己拉制的坯体在转盘上慢慢成型时,讲解员总会提起2008年紫陶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的往事。“从老艺人的手传到学生的手,再到游客的指尖,这就是最好的传承。”紫陶产业学院教师周颖说。
此次建水组对红河学院建水紫陶学院的探访,不仅是对建水紫陶这一传统技艺的深入了解,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次深刻思考。相信在未来,建水紫陶将焕发新的活力,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红河学院 刘志文 梁政翼 田墨臣 杨德益
指导老师:李珏 李希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