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从“远方”回到“身旁”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09:13:57  来源: 云南网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民生的“压舱石”,社会的“稳定器”。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去年9月全省启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工作以来,通过盘活资源、中介引企、扶持创业、扩容岗位等举措让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地,建起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务工车间。

  截至目前,全州共招引“小商”178个,建设务工车间181个,吸纳2.56万人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就业增收、守边顾家一举多得,擦亮了群众的幸福底色。

  党建引领  中介“为媒”招小商

  什么是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去哪里招小商?什么是中介引企?

  为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红河州盘活资源,发挥中介引企、以商招商等作用,积极招引企业落地建厂。研究制定《“中介引企”招“小商”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工作导则》,充分调动本地劳务公司及返乡能人等中介资源,让其在招引商的过程中双向做媒,开展点对点精准对接,协助党委政府走出去推介洽谈,邀请企业走进来考察交流,高效促成企地合作。

  元阳县德熙纺织厂是红河州元阳县首批通过劳务中介公司引进并实现投产的项目。“2024年2月,县内保收劳务公司了解到广西贵港德熙纺织厂要扩大生产规模、正在多方寻找投资地后,及时与厂方对接联系,通过牵线搭桥,政府积极洽谈、交流考察,最终达成合作。”元阳县常务副县长王毅福介绍。

  202411月,元阳县德熙纺织厂在县城建成投产,盘活闲置资产2500平方米,有效回引外出务工返乡群众280实现就业,岗位月工资可达3600元以上。

  在元阳县德熙纺织厂,务工妇女杨克级和工友们正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踩着踏板进行缝合等工序。她高兴地说,之前要到广东、珠海打工,现在在本地就能就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小孩,不再为生计奔波犯愁。”

  不只是元阳德熙纺织厂,2025年1月,元阳县通过劳务公司牵线搭桥,在较短时间内促成广州佛山明诚求精五金厂在南沙镇排沙村落地投产。盘活南沙村闲置校舍开办五金加工车间,通过“乡村办小厂”“家庭办作坊”的形式,实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元阳县作为劳务大县,在“中介引企”招小商促就业中,建立一个企业、一个中介、一个小分队工作机制,一对一跟进对接、协调服务、促进落地,目前已成功落地企业24家,吸纳就地就近就业2754人。

  创业扶持 “小工序”催生“大岗位”

  夏日炎炎,开远市昭余珠宝饰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开模、注蜡、金属铸造、打磨抛光……工人们正通过流水线作业进行小饰品加工。在车间的展示墙上,挂满了已制作好的各种耳饰、项链等。

  昭余珠宝饰品有限公司是开远市招引在浙江省义乌市务工的能人返乡创办的小饰品加工企业。开远市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算好经济账,找准并放大本地投资比较优势,引导外出务工能人把技术带回家乡,支持创办企业、建设车间、发展产业。

  “我们的产品销售主要以电商为主,产品通过物流方式发往广东跨境云仓,再由云仓分发至全球各地。”昭余珠宝饰品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李金玉介绍,2023年底带着学习了近10年的饰品加工技艺回到家乡创业办厂,得益于开远市的各项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目前公司已有600平方米厂房,年产值1050万元,吸引了135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提到公司的岗位,李金玉表示,岗位随来随有、工资随走随结”,工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将耳环串珠、包装等部分工序带回家中制作。

  以小工序催生大岗位,蒙自市的新安所街道通过外引优质企业、内培潜力企业,对当地水果产业补链增工,把原来在外的农特产品分拣、包装、加工、冷藏、物流运输等环节工序聚集在本地,提供采摘工、分拣工、驾驶员、搬运工等多类岗位,辐射带动当地450余名群众就业。

  蒙自飞花酿果酒厂2024年在新安所街道落地投产,将农户残次难卖的石榴、蓝莓鲜果加工成果酒等特色产品,年消化次果900吨,创造就业岗位70余个,实现“次果生金、家门口生财”双赢。针对部分需照顾“一老一小”的宝妈人群,企业开发灌装工、包装材料准备工等用工灵活的“妈妈岗”30余个,人均日工资可达150元,方便群众家门口就业。

  资源聚合 就业扩容暖民心

  一大早,家住开远市灵泉街道聚源社区的李红芬就带着小孙女来到社区的蔬菜分拣加工车间开始工作。她忙着分拣韭菜,小孙女则跑到车间配套的儿童娱乐区玩耍。看着孩子,李红芬满脸幸福地说:“在这里打工离家近很方便,还能边赚钱边照顾小孩,每天和工友们聊聊天,过很充实。”

  在聚源社区,像李红芬这样的群众还有很多,由于年纪大或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到社区捡韭菜按斤计数日工资在20元到40元之间。社区韭菜分拣工作解决了有劳动能力但缺技术的居民,“宝妈”“银发族”等无固定工作时间的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平均每天吸纳社区附近居民80余人。

  车间除了提供丰富的务工岗位,还配备了儿童娱乐区、“一元食堂”、医药箱、公平秤和饮水处等便民服务设施。社区务工群众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轻松愉悦的氛围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聚源社区位于开远市老城区,我们一直本着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工作理念,通过党组织聚资源、联企业,盘活2000余平方米闲置资源,一体打造城市社区嵌入式家门口务工车间,服务灵泉街道辖区19个村(社区)务工人群。”灵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邰剑平说。

  除了分拣蔬菜的“灵活型车间”,街道引进云南中汇衡服饰箱包有限公司建设“技能型车间”,主要为ZARA等品牌代加工,从事裁剪、油边、粘胶、缝制工序制作,每月提供约100个岗位,月工资2000至6000元不等。两个车间共带动500余名居民稳定就业,实现群众“下楼进厂门、上楼进家门”。

  服务升级 群众端稳“金饭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越来越多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落地投产,在劳动密集型等产业中,技能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也是就业群众端稳“饭碗”的关键。

  蒙自市草坝镇立足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依托蒙自市“金手指”劳务品牌,提升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和务工输送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种苗培育、扦插嫁接等技能培训,让农户出田地就能进车间。

  在蒙自春晓高原农业有限公司的种苗嫁接车间,53岁的张进美和工友们正熟练地对番茄种苗进行嫁接,很快一盒种苗便嫁接完成。张进美外出务工返乡后通过培训成了嫁接工,她算了一笔账:“掌握嫁接技术后,每天能嫁接5000至6000株种苗,忙时一个月最多能有10000元的收入,收入增加了,还能顾到家。”

  建水县引进数字青年创业园,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推出用工信息、数字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全链条服务,建设“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园”。

  建水葡萄种植面积达9万余亩,县人社局联合数字青年创业园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沉浸式虚拟空间,让群众练习疏果技巧,提高技能培训质效,培训合格的由人社部门发放“疏果工”专项职业能力等级证书。经过有针对性培训,群众疏果收入从培训前的每天每人80元左右提升至200元左右,熟练疏果师人均日务工收入最高超1000元。

  在数字青年创业园,打造民航CAAC无人机执照培训基地,培育“炙手可热”的就业“空中达人”;孵化“电商主播”,培育紫陶类电商人才。通过开展好技能人才培育,让更多群众变成产业工人,吃上“技术饭”。

  从“出远门”到“近家门”,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就业,红河州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连接起挣钱和顾家的“最短距离”,让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梦想变为现实,也为各地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云南网记者 常旭辉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