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现镇四季皆有好风景——春日里,3.3万亩枇杷硕果累累,产值突破1亿元;夏天到,2228亩嘉宝果迎来丰收,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及林场职工订单种植采摘;秋冬时节,1.2万亩柑橘、508亩苹果、991亩桃子等特色水果陆续成熟……
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新现镇以枇杷、柑橘“两个万亩”支柱产业为核心,叠加猕猴桃、李子、桃子、苹果、百香果“五个百亩”特色产业,着力构建“核心+特色”的立体化产业矩阵,用“四季有产出、季季有收益”的产业图谱与“核心强基、特色补链”的立体化产业格局,持续编织乡村振兴“黄金链”,让土地全年无闲、收益四季不断。
统计显示,去年全镇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9553.59元、同比增长10.97%,成功走出了一条“小水果”撬动“大振兴”的富民之路。
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新现镇巧借县域发展东风,融入屏边天然虾青素大健康产业、民族医药科技园等项目,在洗马塘村构建起“集中收购+散户销售+电商运营”多元销售网络。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打造恒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嘉宝果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点,让游客“春季摘枇杷、夏季品嘉宝果、秋冬赏田园”,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再到“体验”的价值跃升,让单一产品销售升级为水果采摘、特色庄园、休闲度假全链条消费。
通过成立新现镇大枇杷产业协会,永胜村汇聚种植大户与“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术培训,制定标准化种植流程,有效推动枇杷亩产提升20%;在新现村枇杷基地,诱虫瓶、粘虫板等生物防治设备整齐排列,专业嫁接团队随处可见;永胜村、新现村枇杷基地与洗马塘村柑橘基地已成为新现镇种植示范标杆,带动全镇水果产业从“靠天吃饭”向“科技赋能”转型,走出一条集约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尝到甜头的种植大户杨国林不禁感叹:“现在有了技术护航,果子品质好了,大家腰包也更鼓了!”
如今的新现镇果园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着疏果、采摘的身影,产销旺季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当地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建立用工需求清单,通过“党组织动员一批、老员工带动一批”等方式,推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模式,盘活闲置土地3000余亩,村民既有租金又挣薪金。
“我把3亩地租给合作社,每年租金2400元。在嘉宝果种植基地打工每月还有2500元收入,比以前单干强多了。”新现村村民张大哥开心地算着“幸福账”。
目前,新现镇正积极引进多家深加工企业入驻,开发果酒、果干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构建“种植+加工+文旅+数字农业”产业链,让每一颗水果都成为振兴产业的“金纽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许明月 邓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