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5.66万亩,总产量2.63万吨,总产值6.50亿元,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红河州首位,茶产业已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绿春县委统战部充分发挥“大统战大联盟”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全方位助力茶产业发展,不仅推动了产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更为边防稳固、边疆和谐、边民富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贡献了统战力量。
绿春县委统战部积极协同相关部门搭建合作桥梁,全力招引各地知名茶企与绿春本地茶企“结对”,并通过南博会、昆明茶博会等大型展会平台,全面拓宽销售渠道。2024年绿春茶企与山东、上海等地经销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线上销售额突破600万元;2025年绿春玛玉茶“开采节”期间,来自广西、贵州、湖南、昆明等省内外各地的玛玉春茶预约订单7660吨,预计交易额达1.53亿元,为各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为助力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绿春县将专家工作站建设作为引进高端智力、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县委统战部协同相关部门创新柔性引智机制,先后助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研究员专家工作站”“汪东风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落地绿春,促成《绿春县茶园管理技术规程》《玛玉茶》等标准制定,进一步规范了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生产流程。同时,引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绿春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建设7个茶叶技术创新示范基地,采用“科研项目+公司基地+务工农户”模式,既吸纳周边群众务工,又提升了茶叶技术水平,实现多方共赢。
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资源,针对全县茶企、茶农和村组干部,开展多领域技能技术培训。2024年至今,已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9期,培训人数达1096人次,通过举办茶叶技能培训班和技能大赛,培养出78名专业人才,其中多人取得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茶企与周边群众签订务工协议,培育出“竹背篓”绿春摘茶劳务用工品牌。目前,已有3.2万名群众实现就近到茶企、茶山务工,年人均务工增收1.5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云南网通讯员 段正星 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