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作为全省人力资源和劳务输出大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近30万人在省外务工,这也带来了本地企业招工难、留守家庭照料难等问题。
面对困难,红河州着力推动产业下沉、空间重构,把生产车间建到村头寨尾,让就业岗位扎根乡土。全州以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突破口,盘活闲置资产,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劳务中介机构招引“小商”落地办厂,实行车间、政策、服务、岗位“四到家门口”,构建起覆盖县乡村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
车间进村
从“千里奔波”到“就近上岗”
随着红河州出台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施方案,劳务公司被赋予桥梁重任,通过“中介引企”精准策略,一家家工厂被招引至群众“家门口”,元阳县德熙纺织厂便是其中的代表。
夏日清晨,在该厂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哒哒”作响,工人们有序忙碌,这个现代化工厂由该地森林公园旁的一处闲置停车场改建而来。“去外地打工虽能挣钱,却顾不上家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彝族妇女王涛坐在缝纫机前麻利地完成一道道工序,幸福的笑容荡漾在脸上。
工厂负责人程俊峰介绍,从项目洽谈到正式投产仅用了10个月,稳定吸纳当地280人就业,其中190人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月均工资达4500元。
为了让产业下沉、岗位进村、群众上岗,类似德熙纺织厂这样的“家门口务工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河州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劳务中介精准“引企”,探索出县城“办车间”、乡村“办小厂”、家庭“办作坊”的灵活模式。
在县城及周边,凭借交通物流优势,重点引进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乡村,充分利用闲置房屋、场地,引导企业开办对流水线要求不高、可分散加工的“小厂”,让村民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对弱劳动力人员和需要照顾家庭的就业群体,则推行“家庭式作坊”灵活就业模式,将手工编织、零件组装等工作送到群众家中,真正实现就业增收与照顾家庭“两不误”。
去年以来,红河州通过“中介引企”招引“小商”178户,建设务工车间181个,吸纳2.56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让产业在乡村落地生根,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政策护航
让企业扎根使人才回流
企业是经济发展主体,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力军。为吸引企业入驻留住人才,红河州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让企业安心发展,让人才愿意留下来,不断激活“归雁经济”。
走进红河县产业园区凹腰山片区,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地分拣、清洗、熬制南酸枣。经过标准化生产线加工,这些山野间的“土果子”摇身成为精美的果脯零食,走向全国各地商超。
“从场地协调到招工培训,政府的服务细致周到,就像‘保姆’一样跟得紧、帮得实。”该公司合伙人高凡交感叹道。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协调,项目提前完成水电改造、生产线布局等工作,促成湖南果品贸易商与本地“兴农人”达成合作,仅用3个月就将闲置厂房改造成现代化加工基地。
在屏边县,白河镇通过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上海邦河实业投资,联合外地豆制品加工企业成立云南苗泉恒新食品有限公司,通过高效盘活腊哈村闲置资源,建成8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9条自动化生产线。当地成立工作组,帮助企业解决原料供应、能源成本、用工培训等问题,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向奔赴。
为鼓励创业,红河州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开远市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去年毕业的谭冉不到半个月就申请到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小店开张后以精致菜品和舒适环境吸引了众多顾客,生意越来越好;绿春县实施“人才归雁”计划,吸引在外游子回乡创业,半坡乡青年王玉兴返乡创办电子厂,生产高频变压器零配件,带动16名陪读妈妈和3名残疾人就近就业,提供100余个零工岗位,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
红河州还巧用政策杠杆,通过一次性吸纳就业奖补、稳岗返还、带薪培训、生活补助等措施,吸引企业入乡,鼓励返乡人员创业,今年以来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0余万元,支持28名返乡能人成功创业、带动235人就地就近就业。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使产业扎根乡土、人才回流乡村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服务升级
精准激活就业“一池春水”
就业服务是连接劳动力市场供需的桥梁,质量、效率关乎就业稳定性和充分性。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资源、精准对接,红河州将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从“人找岗”到“岗等人”的转变。
在泸西县,创新打造的“红邻里”就业服务中心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前找工作得自己到处打听,现在有了‘红邻里’,不仅帮忙找工作,还提供免费住宿,省心又放心。”向阳乡务工人员刘琼芬赞不绝口。
弥勒市虹溪就业“幸福里”社区,精准对接当地“蓝莓葡萄、花卉烟草、韭黄蔬菜”三大产业用工需求,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供1000余个岗位,建立5200余人劳动力队伍,有效破解“企业用工难、群众就业难”问题。务工人员李龙云感叹道,住在“幸福里”社区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招工信息,找工作方便多了。
聚焦就业服务的“神经末梢”,红河州充分发挥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网格员等基层力量作用,利用春节等关键时期深入村组农户,精准掌握返乡人员就业需求。开展“访企探岗”活动,摸清企业用工需求,建立重点企业清单和联系对接机制,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常主动上门对接,既精准送工又宣讲政策,让我们的用工一直很稳定。”开远丰岛花卉公司人事负责人马琳深有体会地说。河口县瑶山乡三公主瑶药营地负责人盘文权表示,相关部门经常前来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用工等问题,“这让我们能够安心发展产业,营地已为当地群众提供2000余人次就业岗位,工人月收入3000元至8000元不等。”
红河州还不断创新招聘形式,举办综合性、专题性专场招聘活动,实现“逛街即选岗”;结合群众“赶集”习惯,开展“送岗下乡”活动,在全州135个乡镇(街道)就业服务站点精准提供“就在身边”就业招聘服务;打造就业“幸福里”社区,建设零工市场,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乡村就业服务站作用,开展“直播带岗”活动,构建“家门口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务工返乡群众能够便捷找到工作。
今天的红河,一座座“小车间”正成为激活“归雁经济”,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承载着群众的就业希望,托举起万千家庭的幸福生活。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黄传龙 侯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