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创新引领技术赋能 “千层酥”上建成变电站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 10:43:04  来源: 云南网

  近日,随着主变压器第5次冲击试验顺利完成,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十四五”电网规划重点项目——220千伏可邑输变电工程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新哨镇建成投入运行。通过创新运用多项高新技术,这一建在喀斯特地貌上的重大电力项目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国内同类项目中的翘楚。

  据介绍,该工程由南方电网云南红河供电局承建,总投资2.93亿元,是红河片区主网基建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应用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4项、建筑业新技术9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56份、签订物资合同745份,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工程投运后,将显著提升弥勒市机场片区及弥阳工业园的供电能力,优化区域电网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可邑输变电工程地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就像在‘千层酥’上建变电站。”说起项目建设难度,红河供电局规划建设管理中心主网第二项目部项目经理简潇潇感慨不已。

  众所周知,喀斯特地貌具有地下溶洞、天坑、地下河等典型特征。在可邑输变电工程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中,若遭遇地下溶洞将会导致地基沉降、结构性裂缝等严重后果。

  难题怎么解?答案是技术创新。

  在勘察阶段,项目创新采用“地质钻探+物探”勘察技术,通过“点-线-面-体”综合勘察,在钻探过程中实时监测岩性变化,融合实时施工数据与三维地质模型、AI预测风险场景,依据预警实时调整施工方案,规避了单一钻探可能导致的误判风险。

  地质钻探与物探的协同运用,有效提升了地质勘查准确性,驱动设计从“标准图集”到“定制化设计”转变,实现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预警与动态调控,让电网基建从“经验施工”到“数字建造”跨越升级。

  除了勘察设计,该工程建设中的另一重大举措是通过广泛深入运用数字技术,为项目设计推进赋能。

  据了解,为快速获取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项目整合地质信息与建筑模型,着力提升工程精度效率,采用“无人机+激光点云”测绘技术,通过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地震波法对输电线路走廊、变电站址进行快速普查,生成三维地质物性剖面,并实时将数据动态同步至云端。BIM平台则融合回传数据和无人机扫描结果,自动生成三维地质实体模型,动态展示地层分布、断层走向、地下水网等地下不良地质条件。

  多项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可邑输变电工程变电站设备基础沉降差 ≤3mm(远低于国标10mm),输电塔基选址精准避开9处高风险地质区,投运后零沉降报警。

  “多项先进技术组合应用,让每一颗螺丝钉的位置都在BIM模型里精确标注,精准优化了地基处理方案,缩短了约20%施工周期。”红河供电局规划建设管理中心经理刘爱民说。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杨亚娴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