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河县乐育镇: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新光彩
“孩子们,我们大新寨的非遗刺绣,是祖祖辈辈用彩线编织的文明史诗。”在红河县乐育镇大新寨小学的非遗课堂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白小柏的开场白,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她带着剪纸、刺绣、乐作舞三大“文化瑰宝”,与孩子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课堂上,白小柏手持彩纸与剪刀,指尖翻飞间,昂首啼鸣的公鸡、憨态可掬的大象、精致的小裙子与爱心图案一一呈现。她一边展示着精湛的剪纸技艺,一边讲解:“剪纸是刺绣的‘灵魂底稿’,每一道折痕、每一次剪裁,都为绣品赋予生命。”孩子们目不转睛,眼中满是惊叹与向往,迫不及待地想要一试身手。白小柏从基础折纸教起,耐心指导每一个动作,孩子们专注地学着,剪刀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随后,白小柏小心翼翼地捧出精美的刺绣作品:“这就是我们的非遗刺绣。”她向孩子们讲述彝族刺绣的千年历史,分享自己与刺绣的不解之缘——从儿时对针线的好奇,到青年时的潜心钻研,再到中年时带领妇女成立红河县尼苏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刺绣实现脱贫致富。多年来,她积极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展非遗活动,让大新寨彝族刺绣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光芒,在那一刻,守护非遗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课堂的高潮在熟悉的旋律中到来。音乐响起,白小柏与师生们手拉手围成同心圆,跳起了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乐作舞。“三步一跺脚”的节奏,是哈尼族和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
曾经沉睡在岁月里的古老智慧,化作孩子们指尖灵动的银针、纸上鲜活的纹样、脚下飞扬的舞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篇章。(王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