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肿瘤血液科的诊室内,60岁的哈尼族患者李大叔正在接受化疗。“以前要做化疗得去省城,来回几百公里折腾,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李大叔的感慨,正是红河县深化“组团式”医疗帮扶的生动缩影。
自2022年“组团式”医疗帮扶启动以来,该县通过构建统筹协调、靶向对接、闭环考评“三个机制”,搭建学科共建、人才培育、协同发展“三个平台”,实现救治能力提升、就医体验提升、综合实力提升“三个提升”,推动县域内就诊率从86.98%跃升至92.11%,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屏障。
强机制,夯实帮扶基础
“我们以党建引领破题,县委牵头制定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红河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统筹协调、靶向对接、闭环考评三大机制,形成“党委把舵、专家领航、全员攻坚”的新格局。帮扶队长挂职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推动新建5个学科,重组5个科室,医院学科从15个增至31个,其中肿瘤血液科开科一年即接诊患者800余人次,实施化疗131例次。构建医院精细化管理、财务规范、病历质量、人才培养、患者满意度六大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绩效、职称挂钩,实现“帮扶—反馈—提升”闭环管理。
搭平台,激活资源效能
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海基层专家工作站内,帮扶专家正通过远程系统指导眼科手术。“我们构建了学科共建、人才培育、协同发展三大平台,让省州医疗资源落地边疆。”帮扶队长王洪表示,依托3所省州医院共建8个省州重点专科,引入新技术119项,科研立项2项实现零的突破。帮扶专家“传帮带”学员115名,培养业务骨干21人,6名医生成长为科室主任,招录4名硕士打破高层次人才空白。建成省州专家工作站30个,引入帮扶专家130余人次,开展联合手术200余台次,远程会诊疑难病例80余例。
促提升,惠民实效凸显
“帮扶专家来了以后,现在连肿瘤根治术这样高难度的手术都能独立开展!”普外科谭医生自豪地说。据悉,“组团式”医疗帮扶实施后,红河县人民医院实现“三个提升”:救治能力提升,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突破99.19%,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降至零,关节置换、玻璃体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可独立开展;就医体验提升,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增长17.43%和51.7%,手术量增长15.2%,业务收入增长70%,反哺医院引进检查设备,群众检查等候时间压缩40%,新院区投入使用后缩短群众就医半径10公里,帮扶专家累计开展巡回义诊140余场次,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综合实力提升,肿瘤化疗、微创介入、断指再植等疾病县域治疗零的突破。
如今的红河县,省州专家工作站扎根临床一线,帮扶专家巡回义诊惠及全县村寨,“大病不出县”的愿景正化作边疆群众触手可及的健康福祉。
红河县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