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传统农家书屋困于地理局限、服务单一、资源闲置的桎梏,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创新构建“流动红书包+专技讲师团+多元服务链”的“三位一体”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家书屋从“被动等客”转向“主动送智”,让书架上的知识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活”在群众心头。
针对传统农家书屋服务半径有限、内容匹配度低等问题,和平镇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模式,创新推出“书流万家”流动服务品牌,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司法医护等优秀人才以及沃柑、枇杷、中草药等种植大户等17名成为农家书屋“专技讲师”,开展安全宣教、健康科普、课后辅导、种植养殖管护技巧等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和产业需求,构建起覆盖全镇的知识服务体系。
同时,精准配送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打造“流动红书包”志愿服务队,采用“专业人才+定向供书”双轨服务模式,精准配置沃柑栽培、中草药种植、黑山羊养殖等7类书籍,实现“产业痛点在哪、技术指导就到哪”的转变,助力农户“按需取经、精准用书”。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量身定制“新闻联播听读包”“课后习题解析包”等知识礼包,通过志愿者入户伴读、辅导家庭作业、定期更新内容等长效服务机制。在送书过程中收集群众需求,动态调整14个“红书包”的藏书结构,通过“送书入户+帮读解疑+需求反哺”的服务闭环,使图书周转率提升40%,农民月度借阅量从1.2本增至3.5本。
以“流动书香”为纽带,和平镇将文化服务深度嵌入乡村振兴脉络,通过“院坝读书会”“智耕学堂”“候鸟书吧”等多元化载体,构建起“阅读滋养思想、实践转化知识、共享凝聚共识”的乡村文化新生态。依托农家书屋创新开设的“法治微课堂”,以案例演绎、情景模拟等形式普法,推动全镇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1.67%。“乡贤故事汇”挖掘本地德治资源,带动14个村修订村规民约,形成“大事讲法、小事讲情”的治理新格局,“土味文艺”激活群众创造力,培育村级文艺骨干18名、镇级骨干18名,自编自演的《抵制高价彩礼、弘扬婚嫁新风》《聚不齐的全家福》等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移动舞台”。
云南网通讯员 王思超 黄艳 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