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个充满自然馈赠的地方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已形成以蓝莓、葡萄、柑橘、苹果等
为代表的特色水果产业带
2024年,云南水果出口值达52.7亿元
增长8.9%,居全国第二位
产品远销117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水果进口值达118.9亿元
增长17.7%,创历史新高
2025年第一季度
云南水果进出口值增长54.3%,显现增长强势
“云果”强势出圈,离不开自然与人力的深度互动,离不开传统与创新的双重叠加。人勤春早争农时,万象“耕”新正当时。云岭大地的果园里,一片忙碌景象,为“云果”丰收打好基础。
园间春管忙,农事有序绘新景——
四月春深,苹果花开。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三塘乡李子箐村委会槐花树村民小组的4000余亩连片苹果种植园里,白如雪、粉似霞的花朵缀满枝头,暗香浮动间,数十名村民手持剪刀穿梭林间,动作娴熟地疏花。
“疏花、施肥、除草……果园里活计不断,村民随来随干,工资当天结算!”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果园管理负责人高增宽表示,当前正值苹果盛花期,为保障1200余亩苹果的品质和产量,疏花需反复进行4遍,用工需求激增,附近阿永吉、槐花树、周衣村等三个村小组的村民成了果园的“主力军”,“果园劳动强度适中,男女老少都能干。”
从早熟的“红玫瑰”“优胜者”,到晚熟的“瑞雪”“维纳斯黄金”,10余个“早中晚熟搭配、红黄绿色交织、香脆甜味俱全”的优质品种既拉长市场供应周期,又让村民“春疏花、夏管护、秋摘果、冬剪枝”,全年务工不断档。
苹果产业腾飞的背后是夯基垒台的久久为功——
硬化道路直通果园、灌溉管网纵横田间、农技人员上门送技、配套建设加速推进等为苹果产业振兴新图景插上翅膀。“我们要牵住联农带农‘牛鼻子’,围绕‘稳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下功夫,让苹果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三塘乡党委书记孙文峰说。
云南芒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华坪芒果种植面积居云南第一。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华坪县,是云南省最大的晚熟芒果优质主产区,这里出产的芒果色泽鲜艳、果味浓郁、营养丰富,是云南芒果的一张响亮名片。
走进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果子山,芒果花盛开正艳,果农们正在自家芒果园里修剪芒果花,通过控花技术,让今年的芒果实现优质、高产、晚熟。
春耕管护是华坪芒果全年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花穗质量、坐果率及果实品质。通过人工干预实施控花技术,推迟芒果上市时间,让华坪晚熟芒果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
“在实施芒果控花时错开低温冷害天气,使花朵不受低温影响,从而实现晚熟、高产、增值的目标。连日来果农都在自发地开始控花。”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陈矫说。
果园里的“黑科技”——
春深日暖,正是春管的冲刺阶段。无人机、智能农机等高科技设备轮番上阵,一幅幅充满科技感的“科技春耕图”在田间、果园内广袤铺展。
鲁甸山间,大樱桃花海如云似雪。作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大樱桃种植在技术革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鲁甸县全面推广应用的机械授粉技术,正在为果农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
近年来,鲁甸县大力推广机械授粉技术,云上田园家庭农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经过三年实践探索,云上田园家庭农场成功升级为机械全园喷施授粉。通过采用这项技术,市级示范园实现了从自然授粉亩产250公斤到1000公斤的惊人跨越。目前,云上田园家庭农场已成功流转土地40余亩,其中10余亩已进入投产阶段。整个示范园区内汇聚了早、中、晚熟共计20多个樱桃品种,像早红宝石、布鲁克斯、齐早、太平洋红等,这些品种错峰成熟、陆续上市,极大延长了樱桃的供应期。
“机械授粉确实帮了大忙!”农场负责人马殿稳表示,“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以前十个人的工作量,省工又省力。费用也从每天1000多元降至100元左右。”该技术操作简便,普通农户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
从靠天吃饭的自然授粉,到费时费力的人工点花授粉,再到高效便捷的机械全园喷施授粉,这项“省工、省力、省钱”的创新技术,大幅提升了大樱桃的授粉效率,开启鲁甸县大樱桃产业发展的全新篇章。
视线一转,来到热情如火的元江大地上,无人机如灵动的科技精灵,在广袤田野间翩然起舞。这些翱翔蓝天的“智慧飞手”,既开创了“无人机惠农”新模式,也开启了元江县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无限潜能,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人才引领”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元江县红河街道大水平社区一片香蕉种植基地,往昔人工搬运香蕉的艰辛场景已逐渐被无人机吊运所取代。“00”后飞手张罗正凝视着电子操控屏,在他精准的操控下,无人机迅速准确到达吊点上空悬停,在地勤配合下挂好香蕉起吊。
近年来,元江本土青年凭借对家乡土地的熟悉和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开启了这场新的尝试,他们并非无人机领域的专业出身,却从农业生产的困境中看到了新可能。面对山地崎岖、劳动力短缺的难题,元江本土青年本着“试试”的态度,摸索钻研无人机操控技术,根据运用场景不断优化吊运参数和飞行路径,为山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科技改变农业,年轻飞手让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无人机稳定、精准地运输,用工成本降低了96%,运输效率提升至原来的25倍,火龙果、芒果、香蕉等易损农产品的擦伤率降低了三分之二,每吨利润增加500元,产品品质显著提升,使农产品能够更快、更保鲜地进入市场。
如今,元江无人机产业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已带动周边红河州、普洱市200余名青年参与无人机技术学习与培训,形成了以元江为核心的区域性人才聚集地。
云南网记者 刘宇丹 饶勇 和茜 沈迅 李苏榕 综合微昭通 丽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