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泸西县白水镇——“莓好工坊”打开就近就业“幸福门”
铺设滴灌设备
春天暖阳下,泸西县白水镇数字化现代蓝莓产业园里,一排排蓝莓整齐排列,嫩绿新装缀满园区。这片占地742亩的“蓝莓海洋”正演绎着产业蝶变的故事,成为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黄金地”。
“产业换血”焕发“新活力”
现如今白水镇“绿幽幽的蓝莓海”曾是“金灿灿的银杏林”,因为土地产出效益低、群众增收致富难等问题长期存在。
为破解长期困扰当地群众发展致富难题,白水镇以“党建+”思维破解民生痛点,镇党委书记挂帅组建专班,推动“土地盘活+助农增收+化解矛盾”同题共答,全面盘算资产经济账、民生社会账和产业长远账,深挖土地资源禀赋,按图索骥,成功引入云南梦遇莓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成功兑付土地租金历史欠账470余万元,有效盘活土地821.5亩,实现群众流转租金亩均上涨700元,村集体创收7万余元,直接带动1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民生痛点”向“发展热点”的转变,形成矛盾化解、土地盘活、群众增收、集体创收的多赢局面,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小车间”释放“大能量”
走进白水镇数字化现代蓝莓产业园蓝莓基地,村民正忙着移栽幼苗、铺设滴灌设备。
为最大限度吸纳本地劳动力,蓝莓产业项目将蓝莓种植细分为育苗、管护、采摘等环节,打造“灵活务工+固定岗位”模式。曾辗转福建、浙江打工的技术工谭骅峰、孙灿云等本地村民如今返乡成为基地骨干。“我负责病虫害防治和数据记录,工资待遇很不错,还能照顾好家庭。”谭骅峰说,像他这样的“回流”青年不在少数,近期基地正在移栽幼苗,日均用工100余人,到用工巅峰可带动500余人务工,临时岗位优先向附近村民开放。基地负责人表示,优先聘用周边村民,每人年均务工收入超70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户均增收上万元,真正实现了“一地生两金”。
“双向奔赴”绘就共富“新图景”
蓝莓车间有人用,群众出门有活干,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双向奔赴”。
白水镇既庶村党总支书记高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基地“报到”,帮村民“量身”找岗位,匹配育苗、管护、搬运等岗位需求。“村里建立了‘群众就业台账’,谁家有剩余劳动力、适合什么岗位,都做到一本清账。”为摸清村民就业意向和底数,高志带着村干部走遍田间地头。“按村民技能、年龄分类,动员年轻人学技术当‘蓝莓管家’,动员妇女参与分拣包装,动员老年人负责轻体力零工,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对口’岗位。”高志说。通过组织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该镇成功将“零散找活”变为“有序派工”,让群众端稳“饭碗”的同时,也为企业筑牢了“人才库”。
“小蓝莓”撬动“大未来”
随着蓝莓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幼苗移栽完成,白水镇的产业振兴故事进入“提质增效”的新篇章。
目前,该镇蓝莓产业预计年产值超6000余万元。同时,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将进一步完善蓝莓产业链条,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就近就业的强力引擎。从历史遗留问题的破解到产业振兴的蝶变,白水镇以党建引领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动图景。“一颗蓝莓虽小,却能‘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棋局。产业转型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写满了‘家门口’的幸福。”白水镇党委书记佟婷信心满满地表示,将依托建成的蓝莓产业园打造一支“莓好管家”务工团队,构建“企业用工+村级劳务”合作联盟,实现人岗匹配、精准就业。(王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