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头图 >> 正文
红河县“巧工坊”: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地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1日 08:18:00  来源: 云南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勐兴社区办公楼旁刷着“巧工坊——巧手铺出幸福路工作、顾家两不误家”的墙面引人注目,据勐兴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王选介绍说,这是全县家门口就业孵化中心,全县每个乡镇均已建立家门口就业孵化站。红河县采取提供就业岗位、就业培训、服务设施等措施,建立“巧工坊”,为当地群众铺就一条便捷、高效的就业之路,让就业变得触手可及,真正实现挣钱与顾家的完美平衡。 

  就业岗位一码全通,信息触达“零时差”。

  “有一次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摸查就业情况,告诉我只要扫一扫就能找工作,并教我如何操作,于是我便试了一下没想到就应聘成功了。”李英激动地说。“上班地点就在家对面的服装加工厂,工作时间固定,中午还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工资也不低,我很满意。没想到现在找工作这么方便,扫个码就找到了适合的岗位。”李英是勐兴社区居民,在她看来,能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要得益于“巧工坊”就业信息二维码。同时,李英晚上利用闲暇时间还做着串珠手工活。为打破就业信息不对称的壁垒,红河县“巧工坊”精心制作了就业信息发布二维码。通过线上实时动态发布招工信息,群众只需轻松扫码,即能实时了解岗位动态,涵盖薪资待遇、工作要求、企业简介等关键内容,极大节省了求职者的时间与成本,推动招工服务从“赶集式”向“智慧化”转型。目前,红河县“巧工坊”就业信息平台累计线上浏览量3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   

  技能提升一站到底,成长就在“家门口”。

  “我年纪大了,守着家里那点田地,就想着能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可一直没个门道。这下好了,‘巧工坊’直接把培训送到了家门口!一开始我还想自己年纪大了怕学不会,但老师们特别有耐心,手把手地教,从最基础的手法开始,一点点带着我们练。现在我编出来的东西,村里好多人都夸。而且编好的成品,‘巧工坊’直接就帮忙联系销路了。上个月我靠这门手艺,额外赚了好几百块呢!”80岁的甲寅村村民杨有松难掩兴奋地说道。针对群众提升就业技能的迫切需求,“巧工坊”积极开展就地培训项目。以来料加工为重点,邀请行业资深师傅驻点教学,从基础的编织技巧,到复杂样式设计、工艺改良,一套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在家门口搭建起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员们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边学边做,快速掌握实用技能,实现从“零基础”到“技术能手”的蜕变,为稳定就业筑牢根基。目前,全县建成“巧工坊”就业服务中心(站点)13个,来料加工订单辐射92个村(社区),带动就业920余人。 

  挣钱顾家一地两全,幸福生活“双丰收”。

  “以前为了多挣点钱,我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每次看着年幼的孩子那不舍的眼神,还有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心里要多难受有多难受。”在外务工多年的梁武上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我申请入职了本地的食品加工厂,每天都能回家照顾老人孩子,这才是既赚钱又养家。”今年以来,红河县充分挖掘本地产业潜力,开发大量适合本地人的就业岗位。通过石膏产业加工新建和扩容,引进服装加工、电子商务、果脯果干加工、肥料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预计创造就业岗位1500余个。家门口务工车间,既能让群众每日回家陪伴老人孩子、处理家庭琐事,又能凭借自身劳动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挣钱与顾家的和谐统一。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车间周边建设了“乐业驿站”,为务工人员提供住宿、共享厨房、共享洗衣间等设施设备,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实现增收致富全力冲刺。这种“一地解决”的模式,让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大幅提升。红河县“巧工坊”家门口就业孵化中心(站)持续优化就业服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收获稳稳的幸福,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大步迈进。 

  红河县委组织部 供稿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