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聚焦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家门口”务工岗位,围绕建水紫陶这一富民产业,突出紫陶制作与产品产业链条,建设一大批小厂房、小作坊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加强群众就业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赚钱顾家“两不误”。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核心,建水县创新打造“百年星火耀古城·千年紫陶党旗红”党建品牌,把紫陶产业园区基层党组织、各类闲置厂房土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资源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发展做强紫陶产业,让群众在紫陶生产中就业增收,建水县被授予中国陶瓷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称号。
同时,制定出台《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建水县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消除小作坊、小厂房的资金链顾虑,做活紫陶产业“文章”,目前,全县已累计投放紫陶贷6.42亿元,培育紫陶产业小作坊、小车间、小厂房等2743户,全县紫陶产值达85.1亿元,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达到7万余人。
为推动数字技术与紫陶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水县按照“数字+电商+紫陶+就业”“文旅+文创+电商+紫陶”的发展路子,建成建水紫陶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和建水紫陶电商选品中心,培育紫陶汽锅、紫陶壶、窗花陶片等200余类“陶创”产品,打造了星月玩壶建水紫陶、黄倩建水紫陶、苏橙紫陶、云南建水紫陶馆等一批特色直播IP,策划“建水紫陶电商直播季”等系列电商活动,大幅提升了紫陶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促进本土成长起一大批紫陶电商人才。目前,全县累计开展电商培训13场次500余人次,孵化紫陶电商300余户,紫陶电商销售额突破4亿元。
依托“智汇陶”产才融合创新发展人才示范项目,建水县建成建水紫陶产业学院,大力推行“师承体系+联动培训+院校培养”三位一体的紫陶技能培训体系,让劳动力就业实现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目前,全县获得人社部门技能认定陶瓷工职业技能资格人员3145人,年人均务工增收4万余元。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紫陶技能领军人才+农村紫陶带头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模式,引领紫陶产业从园区核心区向14个乡镇乡村转移,在农村培训培育出一大批有热情、会制作、懂紫陶的“乡村陶匠”,以紫陶产业的覆盖拓展为乡村提供更多“家门口”务工岗位,目前,全县紫陶产业带动农村地区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已达4万余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群众身边的务工“致富陶”。
云南网通讯员 普志康 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