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元阳县呼山村:“小果子”成就“大产业”
春风轻拂,金果满枝。近日,元阳县南沙镇呼山村的28000亩枇杷迎来丰收季,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农户们穿梭于果树间,忙碌而有序地采摘、分拣、装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枇杷的丰收盛景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在呼山村委会首届“枇杷节”上拉开帷幕。31家农户挑选出自家品质最佳、个头最大、甜度最高的枇杷参与竞赛,现场的专家们根据枇杷管理技术、甜度、色泽、口感、果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农户兰金光家的“三月白”枇杷获得了二等奖,他激动地说:“活动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拿了奖,明年就更要好好管理枇杷,争取种出更大、更甜的枇杷。”
呼山村委会是典型的移民村,受环境制约,产业发展一直是呼山村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因素。2006年,呼山村委会6户农户用200颗枇杷苗开始试种植,开启了“向荒山要效益”的破局之路。历经多年发展,如今,全村有880户农户参与枇杷种植,昔日的荒山变成了28000亩的枇杷基地。同时,该村逐步形成“党员带头、合作社运营、农户联动”的产业模式。靠着枇杷这枚“金果子”,呼山村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的“甜蜜果”。
为进一步提升呼山枇杷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南沙镇特意邀请福建、广东等地的农科院专家奔赴呼山村枇杷基地。专家们实地调研、因地制宜,改良枇杷品种,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为农户传授先进种植技术。种植户王安林看着自家11亩果园里的枇杷,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气候适宜,枇杷长得格外好,收购价格也很理想,照这样的形势,今年家里收入肯定比去年多。”
呼山村委会深知,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众人携手、抱团前行。为此,通过培育产业“明白人”带头示范、开展“一对一帮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枇杷产业发展中来。同时,成立幸福枇杷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五统一”规范管理,大力推动枇杷品种改良、深加工探索,以及特色品牌建设。目前,合作社已与全国多地经销商、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功打造从枇杷种植到产品开发、销售的完整产供销一体化运营体系。
此外,合作社创新推出“一毛钱”工作法,即从每公斤枇杷销售中提取一毛钱作为村集体收入。如今,村集体年收入已突破40万元大关,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一条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致富之路在村民脚下不断延伸。
谈及未来发展,南沙镇党委书记李家亮信心满满:“我们将持续深化农户与合作社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分工合作模式,实现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让呼山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任源源 林嘉睿 纳腾姝 刘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