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河县:春茶飘香产业兴 乡村振兴“鲜”意浓
春风拂绿,茶山叠翠。随着气温回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13万亩茶园迎来春茶采摘旺季,茶农们穿梭于翠绿的茶垄间,指尖翻飞采摘鲜叶,空气中弥漫着沁人茶香,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
在红河县三村乡依期洛万亩茶园,连绵起伏的茶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清晨7点,哈尼族茶农张梅便叫上亲朋好友上山采茶。“我家有20亩茶叶地,今年春茶长势不错,一天一个人可以采60斤左右鲜叶。”茶农张梅笑着说。
三村乡是红河县茶叶的主产区,全乡茶叶种植规模达3.4万亩。近年来,在“沪滇协作”的政策支持下,红河县茶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三村乡新建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引入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帮助茶农们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不仅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还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茶叶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以前,我们自己栽种、自己加工茶叶,不仅效率低,而且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有了公司统一收购,一斤鲜叶可以卖到12元,收入翻了好几番。”茶农李大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故事正是红河县茶叶产业在沪滇协作下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
在红河滇红茶业有限公司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总经理张俊成介绍:“以前,我们的设备落后,产能有限,茶叶的品质也提不上去。现在通过沪滇帮扶,引进了全新的智能化生产线,不仅提高了产能,茶叶的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些现代化的加工厂房不仅解决了当地茶农的茶叶加工难题,还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为红河县茶叶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红河县围绕“以茶强村、以茶富民,做好山上文章”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经营,茶叶的品质、地位和内涵不断提升,茶产业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不断拓展。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3.7万亩,年产鲜茶叶2.3万吨、产值1.8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红河县三村、垤玛、洛恩、架车、车古等地区茶农的收入“稳定器”和“蓄水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赵龙云 李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