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广应用,与农户结成紧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让更多农户从高附加值农产品中分享收益,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既得利益者。
“培育110亩种子可带动全市及周边农户10000余户种植云恢290优质稻6.57万亩,辐射带动开远周边县市30000多农户种植20多万亩。”在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正忙着处理公务的董事长李文祥打开了话匣子。
从2018年开始,卧龙米业在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开远市农技推广中心指导帮助下,通过每年将常规稻提纯复壮,提高品种纯度,防止种子变异、退化,让云恢290优质稻成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和“云南名牌农产品”,成为老百姓口中最好吃的大米、舌尖上的幸福味道。
采用“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方式,开远市还与省农业科学院和开远市稻乡米业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占地17亩的育苗工厂,育秧仅需25天,年育秧约120万盘,满足10万亩稻田栽种。发挥朱有勇“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科技效能,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南方旱地水稻6000亩,粮烟协同3000亩,走出一条提质增效的科技赋能新“稻”路。
2024年,开远市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9.41亿元,同比增长4%,全力跑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2.91万亩的同时,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花卉产业也在开远土地上竞相绽放。
作为全国首家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开展的业务已经涵盖种源研发、种苗繁育、设施农业……这些现代农业高端化、先进化、科技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已转化为成果,进入寻常农户的田间地头。
羊街乡红土村委会红土村民小组花农罗春华过去种植辣椒,每年每亩收益约2万元,改种花卉后每年每亩收益达6万元左右。
“有了‘慧农管家’微信小程序,我们浇水不用到地里,手机上就可以完成,节约了时间,还能调控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种出的花能达到A级和B级,种花工作变得非常方便!”说到数字化种植带来的巨变,罗春华感慨不已。
依托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运用无土栽培、水肥循环系统、温室气候控制系统,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废弃物回收全覆盖和农业生产设施及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绿色化,产品从生产、物流、销售全过程质量可追溯,管理水平达国际一流。
去年,产业园实现综合产值41.2亿元,其中花卉综合产值25.6亿元、优质水稻5.4亿元、特色水果综合产值10.2亿元。
“通过前沿技术深度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强农业芯片,做优一产、做精二产、做活三产,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多元拓展乡村康养和旅居。”对新一年的农业规划,开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丽莎表示,全市将培育更多特色农企,打造本土特色品牌,以一二三产融合之力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统计显示,去年开远市粮食总产量15.95万吨,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出栏19.5万头、1.8万头、7.8万只、650万羽,禽蛋、奶类产量1.7万吨和0.2212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7.1%,水产品总量达1400吨以上、渔业总产值0.27亿元,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6.2%。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