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百姓富,乡村治、百姓安。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优治理,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业兴民富、安定和谐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去年,中和营镇万亩高标准粮烟协同发展示范项目核心区比往年多了上千亩长势喜人的红薯,这是当地引入企业发展的订单农业产品,产品通过健全的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等设施统一包装后销往外地。
为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村民集体增收,中和营镇联合组织13个村(社区)成立村集体联合公司,积极探索“双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双合作社+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村民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并额外增加务工收入。
“我家25亩地租给企业栽种红薯,我们平时就在基地务工。一年地租是4万元,务工工资每天也有140元,收入还不错。”中和营镇下寨村村民矿孟高兴地说。
为了让更多村民增加收入,在党组织引导下,中和营镇各村委会(社区)还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生产的同时,组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队伍统筹协调资源,将需求与服务精准匹配,解决村民就近务工难题。
“平均每天务工收入有140元,哪里需要工人,合作社就会通知我们,再也不需要自己去市场上找零工了。”中和营镇响水村委会下寨村村民赵素珍说:“有合作社帮忙,找工作比以前方便了不少。”合作社机耕手罗城东则满意地表示:“我家现在收入主要有土地流转费和机耕收入,加上家里人的务工收入,全部有10多万元。”
视线转向小龙潭镇。一大早,小寨街村委会网格员司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排查安全隐患、调解邻里纠纷……
“网格员要经常走访和普法,普法前我们自己要先懂法,要有耐心。”在小龙潭镇,像司伟一样的网格员还有52名,他们穿梭在辖区各个角落,通过日复一日走访,建立起群众的便民服务网、情感沟通网和安全保障网。
为更好地优化基层治理,为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纠纷,小龙潭镇创新推出“333”工作法,通过凝聚政企合力、社会合力、部门合力,坚持需求、民主、服务导向,着力提升干部队伍干事能力、调解能力及致富能力等,不断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毛家寨村杨华仙等9户村民由于新建房屋出现质量问题,与施工方发生矛盾纠纷,村委会考虑到矛盾纠纷存在扩大升级风险后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情况。小龙潭镇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及时组建调解队伍,通过控制事态、公开调查、集体普法、找准诉求,以联合调解方式在很短时间内成功调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我来反映矛盾纠纷后,各部门都比较关心,工作人员认真耐心帮我解决,很快矛盾纠纷就解决了,我觉得很满意。”杨华仙满意地说。
“防、找、化、稳”,通过运用“333”工作法,小龙潭镇基层治理成效显著,群众矛盾纠纷真正实现“解事结,也解心结”。去年,全镇收集处理群众上报矛盾纠纷信息103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同比上升17%、20%,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64.7%。如今的小龙潭镇,睦邻友好,和谐安宁。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杨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