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河口:“组织领办+边民互市”绘就兴边富民新画卷
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创新推行“党组织领办公司促边民互市贸易”新模式,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实体化、组织化、规范化,实现“降本、提质、扩量、增效”目标,带动群众增收和集体创收。
以“三化”强引领,拓宽边民增收“新路径”。党组织领办“实体化”运作。出台《深化边民互市贸易改革若干措施(试行)》,推行“党组织带头+服务一体化+贸易畅通化”模式,4个抵边乡镇组建村级外贸服务公司7个、外贸合作社3个,统筹协调日常工作;商务、海关、税务等单位党组织,采取“机关联基层”“一村一队”等方式,深入群众开展集中办理服务。互助组抱团“组织化”推动。建立“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互助组”五级边民组织管理体系,4个抵边乡镇成立乡镇边民互市贸易服务中心,27个抵边村(社区)联合成立村级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任互助组组长,村“两委”或小组“明白人”兼任代办员或联络员。贸易端可控“规范化”运行。县级设立边民互市海关监管场所,成立国资控股运营服务公司,用好一二级市场智慧化交易平台,全流程实时监测互市通关商品。2024年以来,推动边民备案登记3.2万人、新增1.91万人,党组织领办下边民单次收入提高至50至100元不等,比过去增加3至5倍。
以“三动”促发展,培植村企共赢“新优势”。龙头带动。县委实体化运作国门党建一体化“大党委”,4个抵边乡镇全覆盖成立党政军警民“一体化”党委,召开5次联席会议解决服务收费、口岸保畅等问题;优化一二级市场服务收费,一级市场调整为“一品一策”按净重收费、二级市场从货值的1%降低至0.4%,有效解决陆路口岸运输成本相对较高、边民参与度低等难题。改革驱动。深化“互联网+边民互市”改革,在全国率先启用全新互市监管模式和无纸化申报系统,开发“边互通”APP等平台,整合中越双边信息资源,重塑互市贸易流程,通关时间缩短近70%。政策推动。探索“边民互市+税务”模式,汇聚自贸区红河片区“五免五减半”、边民互市落地“征三抵九”等政策,推动互市进口商品国内交易完税全覆盖。实施“金融村长进边疆”行动,选聘“金融村长”“金融副村长”,“双向”宣传落实金融政策,给予边民2.4万元/人免抵押、免担保的信贷服务,推动发放“边民贷”流动信贷资金4.73亿元。
以“三联”聚合力,汇聚边境振兴“新动能”。干部联抓。县级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联抓机制,协调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乡镇组织宣讲政策法规和具体指导;村(社区)动员辖区边民充分参与互市贸易;村(居)民小组和互助组做好人员组织、信息收集传达。单位联动。整合组织部、海关、税务等党组织力量,成立“口岸园区”党建共同体,业务骨干组建“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工作服务队,深入群众宣讲政策;开办“四城学堂”“共富学堂”,推荐9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广西崇左、重庆大学等开展集训,组织乡村组干部到业务申办大厅现场培训,推动村组干部、党员群众参与互市交易3.1万人次,实现“人人有增收项目”。利益联结。推行“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平台公司+市场经营主体”新型合作模式,完善“边民互市+落地加工+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国资平台公司、落地加工企业等向边民收购互市进口商品,推动3户落地加工企业顺利投产,开发就业岗位50余个。2024年3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829.37万元,均能达25万元以上。(张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