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按照创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工作要求和县委工作思路,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强化党建引领,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过程中,红河县涌现出很多“亲家”之间的生动故事,其中以牛为媒的“牛亲家”故事最多。以迤萨镇勐龙街村为例,村里傣族人民与各族群众在长期劳动生产中以互相需要的“耕牛”为桥梁,互结“亲家”,形成了和睦相处、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
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副书记黑建光介绍,在过去农业机械还未大量普及的情况下,勐龙街村的傣族人民与哈尼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群众就会协商共同购买和使用一头耕牛,“在你来我往的生产生活中,双方结下深厚友谊,共同实现了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近年来,勐龙街村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指引下,全村34户人家盖起了小楼房,宽敞干净的道路两旁绘制了色彩鲜艳、民族特色浓郁的墙体画,展现出一幅幅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美丽“画卷”。
“除了‘牛亲家’,我们这里还有‘田亲家’的优良传统。”勐龙街村村民塔三信说:“我们与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生产发展的技术也相互交流。”
如今,勐龙街村34户人家中90%以上的家庭都与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哈尼族、彝族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称呼就是“亲家”。“我们从原来的‘牛亲家’‘田亲家’变成了现在的‘人亲家’。”黑建光笑呵呵地说。
“微行动”带动大创建,“小载体”托起大团结。2021年,勐龙街村全村经济总收入158.12万元,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人均有粮360公斤,村集体经济收入4.55万元,已成为产业强、群众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事实上,结“亲家”一直在红河县十分普遍。长期以来,当地各民族同胞尽管文化传统、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各异,但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几个“亲家”,为各民族团结共荣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目前,全县已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9个、州级示范家庭30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巩固率达100%,成功创建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云南网通讯员 赵龙云 李泽 记者 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