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倾心尽力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谢永堂真情帮扶记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4日 15:02:00  来源: 泸西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脱贫攻坚先进典型】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谢永堂真情帮扶记

  脱贫攻坚勇担当

  2019年3月12日,泸西县向阳乡法土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谢永堂正收拾个人物品。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他打算在当天到向阳乡习峨村委会报到,这是他第3次被调整驻村地。

  自2016年8月驻村以来,三年多的时间,三次调整驻村工作队员,他都没有被调整回县城,而是继续驻村。谢永堂身患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折磨着他,让他感觉到疲倦和无奈。每天,他都要带着打胰岛素的药箱,一天都不能落下不打针,肚子上全都是针眼。每次调整驻村队员时,在中医院上班的妻子都跟他商量,希望他不要再驻村了。他也多次答应妻子回单位上班,好好调养身体,多抽出时间照顾家庭,帮忙一起照管才3岁的孩子;单位领导也劝他,你已经连续驻村3年多了,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就不要去了,驻村的事单位会重新派其他同志去。但是,当他接到调整通知的那一刻他又变卦了,一种担当责任又促使他放弃了回单位的念头。他想,在单位上,年轻同事家里都有年幼的二孩,年纪大点的同事和自己一样,糖尿病、高血压......大家的困难都很多,加上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每个同事都有一大堆事,让大家不安心驻村。谢永堂操心的是,他驻村帮助当地群众建成的种植产业和自己花费了很多心血帮助成立的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按照县委政府指导的“党组织+合作农户龙头企业”运作模式才刚刚走上正轨,派遣其他的人驻村,谢永堂心里又觉得不踏实。心里总想着要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工作,不要为了个人的私事误了公家的事情,这样对不起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想到这些,这个朴实的汉子很真诚地对领导说:“不用考虑了,还是我去,单位上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去驻村。”

  他下这样的决心,承载了多少的压力。每一次与家庭和孩子的离别都是一种痛苦,每一次都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妻子。谢永堂知道,贫困的家庭和农户更需要像他这样能充分发挥拥有种、养殖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扎根农村,帮助他们提升种、养殖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如期脱贫。    

  谢永堂1972年3月出生在中镇逸圃村委会核桃沟新寨村贫寒的农民家里,他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也非常懂得父母的艰辛。他的父母靠种地来养活他们的兄弟姐妹并供他上学,脸朝黄土背朝天。由于没有科学的种植技术,生产的农作物价值低,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的开支,非常的贫困。他从小学到中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通过自己努力勤奋考上了云南省思茅师专,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在学校,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一直靠勤工俭学挣够每年的学费,虽然非常辛苦,却锻炼了他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1996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泸西分校教书。由于工作需要,1997年他调到果树站工作,2012年1月在云南农业大学取得园艺本科专业,2015年6月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证,2019年2月又调到泸西县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水果产业发展工作,加上自己种植实践总结,不但掌握了果树栽培的理论知识,也深懂实践操作,并总结出一套非常有效而又简单易学培训经验。他的培训课深受种植户欢迎,每当种植户有难处都会找到他,他都会尽力提供帮助,并成为农户的贴心人。因此,他和当地种植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把渊博的果树栽培种植知识植根于群众,为广大种植户服务,他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着驻村的每个人。

  谢永堂说:“我在过向阳乡习峨、歹鲁、法土三个村委会,政府给予这三个村委会的水果产业很多帮扶,但它们的发展相对于全县却是最滞后的,现在处于中期管理最关键的时期。我学的又是果树专业,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果树栽培、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我能够充分发挥特长为果农服务,帮助他们发展好水果产业。”

  在谢永堂心里,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勇于担当为百姓做事情,得到信任是其发自内心的承诺。

  做好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

  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通过土地流转扶持大户,带动农户产业发展呢?他驻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查研究,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谢永堂说:“理想与现实要结合起来,好高骛远办不成事情,只会说不会做也不行。国家土地流转的目的不是让一些人大量地占有土地,而是把土地流转到有能力有技术的公司、合作社或者种养殖大户手里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产业的发展。”

  2016年,谢永堂驻村向阳乡歹鲁村委会,歹鲁村委会地处高寒山区,属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比较严重,全村的耕地皆在陡峭的山坡或半山坡上,耕地坡度大不能进行机械化耕种外,地里“长满”大石头。这样的土地流转给谁?谁来租用这样的土地呢?当地人都不愿耕种,还有哪些企业的老板会来呢?但是,谢永堂却看到石头缝里种果树的希望。石头缝里种果树,这样的奇葩想法有谁敢去做呢?只有他敢去做,而且带头去做。

  他做通相关行业主体的工作,引进泸西县山旮旯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泸西县向阳乡歹鲁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牵头按300至500元每亩的价格租用了石漠化严重的土地,涉及租地农户140多户,并全部栽上了桃树。该基地建成,获得政府项目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村民、果园共用的田间路。在他的努力下,泸西县山旮旯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了400多万元在石头缝里种果树。很多人都在看他笑话,但是他知道,只有果园成功了,农民看到了希望,才会把产业发展起来。

  这期间他承载的压力如一座大山压在身上,谁也无法理解,只有他在默默的承受着,忍耐着。2017年,他帮助合作社大面积引种优质品种进行嫁接,涉及30多个优良品种,为了赶在节令前把果树嫁接好,大年初二的时间,他一个人开车拉着接穗苗来到石漠地里进行嫁接。那种孤独无奈,对家人的思念,对成功希望的奢望和痛苦心里,谁也无法理解和感受。他欲哭无泪,只能默默忍受。在家里,作为丈夫,父亲的责任他无法尽到。他休息日全身心的赴在工作上,有的时候还得不偿失,心情是多么失落。每一次其他驻村队员放假离岗的那一刻,他是多么的奢望回家,可他却不能……他说,那是他最艰难的时刻。作为驻村工作队员,他必须做出榜样。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去努力去工作去奋斗。他利用歹鲁村委会下三村海拔1400多米,庄稼、水果成熟期要比坝区提前1至2周,发展早熟优质水果,利用时间差提前上市的物候优势。从大户做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点带面,引领向阳桃产业发展。每当别人说到合作社的发展,泸西县众润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瑞忠都掩饰不住激动,他感慨地说:“没有谢永堂,就没有泸西县众润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筹备到完成注册,都是他亲力亲为帮我们在做,又出力、又出钱。合作社成立当天,就为社员上了一堂果树栽植技术培训课。后来,在整个果树栽培期他先后为社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6期,面对面、手把手教社员病虫防治、嫁接等技术,真正兑现了当初许下的承诺。现在,我们合作社发展社员3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约占1/3,有桃基地100余亩,我本人也被乡人民政府确定为致富带头人,每年水果产值也在10万元以上。

  驻村习峨村委会,他调研发现村委会的土地面积宽,人均土地在5至8亩以上,这里的人非常勤快,平时他们出外打工,农忙时候回来把庄稼种好。他们主要种植烤烟和玉米。但是,他们种植烤烟后,土地就处于闲置状态。谢永堂决定利用闲置烤烟地轮作小春的时间,种植青干草并与云南千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在他的引领下,村委会、合作社、服务社,建档立卡户,烤烟地农户,共同合作,2019年8月到10月期间,群众种植了3000余亩青干草。现在,一眼望去,原来的烟地已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如何解决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他驻村时就深刻地感觉到,农村基层没有经济来源,干什么工作都无法展开,如何解决基层党组织无钱为群众办事的情况呢?

  在向阳乡,歹鲁村委会是全县贫困面最大的村委会。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316户,主要产业是玉米和少量的烤烟。由于地处石漠化严重的地理位置。贫穷限制了农户的视野,也让这里的农民看不到希望。据说这里的人讨媳妇相亲都要捡时间,一定要等种植的庄稼掩盖了那些石漠化的地方,才能向女方表白,否则,一桩好好的婚事有可能就搅"黄"了。象这样的村委会,解决基层组织空壳的问题真是难题。

  他来向阳乡歹鲁驻村的时候,单位领导的意思非常明白,期望谢永堂能够从把这里的农业产业做起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谢永堂知道,在这样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的农户致富不是容易的事情。村民石头缝里找饭吃都困难,发展产业,谁也不敢想?但是,既然领导派他在这里驻村,他就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歹鲁村委会的条件就是这样,不但缺水,土地也非常贫瘠。特困户贫困户光靠政府兜底,何时能够脱贫呢?

  “办法是人想出来,没有过不去的坎。”他石头缝里栽果树的成功,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燃起了村民的希望。这个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覆盖模式,在脱贫攻坚中,让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解决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

  2017年6月,全县各村都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正当挂点领导及村“两委”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如何运作一筹莫展时,谢永堂大胆提出思路,利用歹鲁村现有的桃产业发展条件,与服务社联合引进企业,综合一体化运作。目前,在引进的企业山旮旯合作社没有利润的情况下,服务社整合项目资金5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300元,入股到山旮旯合作社歹鲁合理凹桃示范基地,投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服务社资产性投资,由引进企业进行可预计性收入核算,实现每年集体经济分红。此番设想在谢永堂的努力下终成现实,谢永堂无数次与山旮旯合作社进行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原来的500余亩桃基地发展到现在的800余亩,聘用当地建档立卡户长年管理工4人,人均支付年工资3.8万元,每年吸引当地村民到基地打零工3000余个,支付务工工资24万余元,已实现集体经济保障性分红收益7万元。

  谢永堂说:“结合歹鲁村实际情况,当地气候适宜发展果树,我学的就是果树专业,最擅长的就是果树栽培、管理,以后服务社社员的果树栽培技术培训就由我负责了。”产业发展了,果农带动了,集体经济解决了,谢永堂心里就踏实了。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他特殊是因为这些贫困户,贫困原因很多,综合来说,贫困有以下情况:要不就是懒,惰性特别严重;要不就是家庭中多人残疾、或者有人重病;要不就是太“老实”,干什么事情都不会计划、不会苦钱等等。这些贫困户就是大家眼中的“硬骨头”,难帮扶,很难做出成效。

  谢永堂驻村也不例外,顾某兴就是村子里典型的懒人,赵沙辉是残疾户,顾阿党是特困供养人员,这几户就是村里的“硬骨头”。顾某兴,家庭人口6人,大女儿小学,二女儿幼儿园,小女儿学龄前儿童,小儿子刚出生,夫妻两人均30余岁,壮劳力,但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赵沙辉,肢体残疾,家庭人口4人,家庭年收入5000余元。顾阿党,独居老人,属特困供养人员,从信用社借款1400元16年没有偿还,本金和利息已经涨到1万余元。3户贫困户各有各的问题,但都是很难解决。

  谢永堂一天天、一次次上门“磨”,从思想上引导,通过与用工企业洽谈协商,最终把顾永兴夫妻两人推荐到阿洞村苹果园常年务工,赵沙辉夫妻两人推荐到富源东堡梨园常年务工。目前,顾某兴、赵沙辉家庭均已常年务工2年以上,年家庭务工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谢永堂帮助他向向阳乡信用社申请减免本息,个人拿出资金4000余元帮助顾阿党还清信用社欠债。

  事后,村委会有人跟他开玩笑:“谢师,牙口好嘛,硬骨头都被你啃了”,他咧嘴憨厚大笑:“我有绝招”。是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帮扶干部人人都有“绝招”,大家也都清楚他的“绝招”是什么,真心、真情、耐心......这就是他的“绝招”。

  对于谢永堂来说,他在歹鲁村委会网格化管理24户贫困户,他们家的猪圈、牛圈、羊圈、菜园地、果树地都能见到他。他跟他们说话脸上都带着笑容,跟群众拉家常、找穷根、说政策,这些都是他的“绝招”;走在村子里面,老的、年轻的都会跟他打招呼:“谢老师,去我家吃饭。”这样话让谢永堂暖暖的,很受用。

  这就是谢永堂,一位普普通通驻村队员,容身在广大群众中,把群众利益记挂在心上,用真情真心为群众服务。(赵江洪)

责任编辑:董明强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