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法治精神扎根乡土、浸润民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近年来从立法保障、文化浸润、民生服务三个维度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屏边县积极探索立法创新,出台全国首部乡风文明单行条例《屏边苗族自治县乡风文明促进条例》,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高额彩礼”等共识转化为法律规范,配套制定实施办法,形成“法律红线+村规民约”双重约束机制。

条例实施后,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明显减少,“一桌宴”“鲜花祭扫”等文明新风渐成风尚。为确保乡村事务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全县制定乡村治理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25件,覆盖山林权争议、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等关键领域,构建起“条例+办法+配套文件”的法治闭环体系。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屏边县将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民族团结+法治建设”双促模式,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将民法典、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功培育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和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创新实施“双语普法”工程,组织苗、彝等少数民族普法骨干用方言宣讲法律政策,今年开展“双语普法”“民族节庆普法”等特色活动40余场、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

聚焦“一老一小”、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当地着力推动法治服务精准下沉,培育1200余名“法律明白人”覆盖所有行政村,今年已开展“田间地头微调解”“火塘夜话普法”活动600余场,就地化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矛盾。
如今的屏边,从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到校园“法治小卫士”培养计划,法治服务暖流浸润乡村各个角落,成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隐形翅膀”,不断助力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等工作,持续解锁乡村治理“新密码”。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杜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