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持续深化“编外校长”“编外院长”工作机制,靶向发力,全力破解教育、医疗领域难点,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民生服务,绘就新时代边疆振兴美丽图景。

自2010年10月启动“削峰填谷”工程以来,绿春县坚持党建引领,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无偿划拨263亩建设用地,概算投资超3亿元,新建高级中学、思源学校(九年一贯制)、新区机关幼儿园,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


面对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生源外流困境,绿春县将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以“硬件升级+师资强化+安全保障”组合拳破局。党组织全程护航项目建设,县委成立专项工作组,将党旗插在施工一线,领导班子兼任编外校长亲自督项目,实施建设思源学校与新区机关幼儿园,累计投入1.38亿元、新增学位3000个,让“进得来”的承诺在绿春落地生根。

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枢纽,当地借助“组团式”帮扶政策,中组部选派三批37名教育骨干蹲点服务,为边疆民族地区注入发达地区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去年,全县新增教师编制40个,通过特岗教师、“红河奔腾”人才招引和“优师计划”等渠道,引进教师253名。依托党员先锋作用培育教育部表彰教师、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各1名,省州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35名。从全县师资盘子中精挑“尖兵”83人组建思源学校教学团队,设党员先锋岗38个,让“学得好”成为边疆课堂常态。

新校区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园)长负责制,以“四个最严”守护“校园餐”,食材源头追溯、操作间24小时监控、每餐48小时留样,炊事员三级健康筛查。构建党员先锋“护学岗”与交警联动机制织密安全网。“看到校门口的‘党员红’,接孩子更放心了。”家长们的点赞,道出边疆群众的暖心感受。

走进思源学校,标准化操场、藏书3万册的图书馆、功能齐全的艺体楼构成现代化教育图景。七年级学生张成明完成科学实验作业后感叹:“比村小的设备先进多了!”学校党组织创新“党建+教学”模式,“红色班会”等思政课融入日常,在“家门口学校”办好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

除了教育,在推进民生最为关切的医疗领域工作上,绿春县同样力度不小。“以前看病要跑老远,现在新医院就在家门口!”这是当地群众对医疗变化的真切感受。

投资5.38亿元、占地82.6亩“削峰填谷”建成的新区县人民医院今年正式开诊,彻底告别老院区仅22亩的局促。“初心楼”“连心楼”等四栋楼宇科学布局,前沿数字化诊疗设备同步落地,极大满足群众家门口便捷就医需求。

绿春县推行“双挂帅”聚合资源,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医院“编外院长”靠前指挥,县处级领导一对一挂钩帮扶医疗专家,上海长宁区援滇干部兼任副县长统筹协调,成功争取1000万元长宁区援滇专项经费,投建新区医院检验科、放射科等特殊科室,切实提升现代医院医疗功能。

在医院建设管理上,“组团式”医疗帮扶队长任院长抓行政业务,原人民医院院长任党委书记抓党建,“双轮驱动”升级医院管理。上海专家师带徒“明日之星”工程培育医疗人才,去年有12位医生成功晋升,56人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均创历史新高。“组团式”帮扶医疗团队带教本地人才开展114项新技术,新建6个专科,推动县人民医院去年以全州同类医院第一的成绩通过二甲复审,获评“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优秀单位”,胸痛中心通过国家验收。

上海医疗专家下沉边疆坐诊服务,带教盆底康复治疗等40余项新技术。今年,县医共体总医院组织多专科专家团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360余人次,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新院区设立26个党员先锋岗,累计窗口服务2.6万余人次,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今日绿春,新城书声取代了荒岭的沉寂,健康保障充盈着民生需求,“留得住人才、看得好病”的愿景正在成为边疆振兴的新起点。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卢玉华 陈本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