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红河)野生苏铁植物保护工作交流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圆满召开。全国苏铁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红河,围绕苏铁属植物的科研攻关、就地保护、迁地保育、人工回归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共绘珍稀植物保护蓝图。
会上发布的《中国野生苏铁植物全家福》,系统梳理了我国野生苏铁资源现状:目前我国共有22种野生苏铁植物,其中8种被列为极危(CR)等级、5种为濒危(EN)等级,12种为中国特有物种。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苏铁植物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全部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凸显了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与珍贵的保护地位。
“我们结合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个别修正,并且除了发布传统的植株形态外,我们还尽可能收集了这些苏铁植物的大孢子和小孢子照片,使之展示更为全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冯秀彦介绍。
苏铁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之一,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对研究地球生物演化、古气候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野生苏铁保护工作,在云南、四川、广西等七个省(区)相继建立自然保护地,开展种群监测、栖息地修复、人工繁育等系列举措,有效遏制了部分物种濒危态势。
“此次红河蒙自的学术交流与‘全家福’发布,既是对全国苏铁保护成果的系统总结,更为后续跨区域协作、物种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副会长张寿洲说。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