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德熙纺织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熟练地完成裁剪、缝制、打包全流程作业,现场一派火热景象。这家通过本地劳务中介引入的企业,建成2500平方米生产基地,开设200余个岗位,让村民变身“车间工人”,有效拓宽了致富渠道。

“我已经带了20多个学徒,负责样衣制作和工艺教学。”车间小组长龙家明一脸自豪地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老员工郭帆满心欢喜,“现在不用再背井离乡讨生活了,既能照顾老人小孩,月收入还能到5000元左右,日子踏实又舒心。”

南沙镇排沙村的务工车间内同样热闹不已,广东明城求精五金厂盘活当地闲置校舍开办了家门口的工厂,加工头盔内衬、窗帘扣件等产品,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允许村民领材料回家加工、按月计薪。“以前没技术只能打零工,自从参加厂里带薪培训后,我学会了五金加工手艺,收入稳定多了。”村民白妹感叹道。

近年来,元阳县锚定乡村振兴核心目标,聚焦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痛点,以“引企稳岗、技能赋能、双向输出”三维发力,让数万群众实现“务工有岗、技能有升、增收有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为推动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元阳县构建“带薪培训+订单培养”体系。在德熙纺织厂等企业设立“带薪定岗”培训车间,学员可领底薪+绩效,实现“1个月上岗、培训即就业”,450名参训者全部就地就业。挖掘机驾驶、无人机操作、电商直播等现代技能培训也同步拓展,去年以来已培育新兴领域学员超2000人。

一手“筑巢引凤”稳本地就业、一手“搭车出海”拓省外渠道,元阳县着力打造“跨省务工一站式服务”,通过“点对点”包车直达厂门。五年来,全县累计转移就业86.81万人次,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签订12份劳务协议,定向推送优质岗位并开展适应性培训。线上推出“元阳通”劳务App整合省内外200余家企业、6000余个岗位,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招聘。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外出与就近就业双并重,通过招引企业、技能赋能、促进就业等举措,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持续提质增效。”县人社局副局长盘元华坦言。如今全县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既解企业用工难题,又让群众增收致富,一项项精准政策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速绘就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方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