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有力维护政治安全、边疆稳固、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良好局面。全州连续五年未发生恶性命案、个人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从2020年的95.2%提升至2024年的97.49%、创历史新高,法治建设群众满意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7.5%以上。
维护政治安全坚定有力。红河州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维护政治安全体系,有效防范抵御各类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

边境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全州巩固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构建州、县、乡三级边防办,边境联合指挥中心一体建设、一体实战、一体指挥、协同高效的强边固防领导体系。在848公里边境线上,投入8.1亿元建成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走私、偷渡等跨境违法犯罪同比“十三五”末下降20.57%,筑牢边境“铜墙铁壁”。

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向好。全面落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责任制,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十四五”以来打掉涉黑组织4个、涉恶犯罪团伙8个,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69件。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打突出违法犯罪,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不断提升,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命案较“十三五”末分别同比下降56.84%、42.1%、69.04%。

平安建设基础不断夯实。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红河实践,高标准推进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全面推行“十户一格、五网一体、三级联调”基层治理1053红河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州的微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网格员等基层力量人熟、地熟、情况熟、语言通、民俗通“三熟两通”优势,推动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村、组三级得到妥善化解,全州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

法治红河建设更加深入人心。颁布实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条例》等“小切口”地方性法规,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开远市、弥勒市获评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公共法律服务更加普惠便捷,建成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18个和“共享法庭”287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和普法惠民行动,组建1.2万人次的工作队下沉一线、面对面普法宣传3.8万场次,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执法司法质效不断提升。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执法司法权力制约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十四五”以来受理各类案件超30万件,审限内结案率保持98%以上,执结各类案件9.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63亿元。持续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推进醉驾依法治理、“减假暂”案件依法办理等工作,执法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

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侵害市场主体权益的违法犯罪,深入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公共法律服务进企业”“检察护企”等活动,集中整治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法治护企更加精准有力。

展望“十五五”,红河州将坚持把平安红河、法治红河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持续深化法治实践,不断夯实平安根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红河、法治红河,让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河篇章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云南网记者 饶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