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哒哒……”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美兰服饰有限公司内,几十台缝纫机飞速运转。

“这批单子要发往沙特阿拉伯,我们的外国订单需求量一直稳定增长,大伙儿都忙得很!”说这话的是正在车间工作的李塘龙努。今年5月,她从全职宝妈转型为技术工人,如今她是这个车间几十名女工的“师傅”。
李塘龙努的就业经历是红河县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的生动缩影。在省州推广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热浪中,红河县秉持“巧手铺出幸福路,工作顾家两不误”理念,以“巧工坊”为载体建设“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园”,2025年实现县内就业3.7万人,同比增长4.1%,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成功绘就了一幅“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民生新画卷。

组织牵线搭桥,群众“出家门”即“进厂门”
曾经的红河县,许多妇女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闲置劳动力,或是被迫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老人问题突出。为破解这一困境,红河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精准招商,成功引进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和红河县美兰服饰有限公司。

“这里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深深吸引了我们。”红河县美兰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陆美电表示,“从项目落地到投产,县委和县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我们仅用一周就实现了开工投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他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企业成长,遇到困难总能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在这里办厂,我的心里感到特别温暖。”
从建筑工地回到家乡的何勒收感慨道:“以前在工地日晒雨淋,还照顾不了孩子。现在下楼就能上班,每天能陪在孩子身边,每月还能挣到3000多元,这份工作让我和孩子都很幸福。”
“小车间”发挥“大作用”,数字背后是民生温度
这个看似普通的“小车间”,却发挥着稳定就业、促进增收的“大作用”。
“对我们宝妈来说,这份工作再合适不过了。”正在分拣南酸枣的女工李作能说,“以前因为照顾小孩上学,所以只能趁着孩子放假的时候出去打2个月的工,现在早上送完孩子就能来上班,下班准时接孩子,有事随时请假,非常灵活。”据统计,该厂宝妈员工占比高达90%。

据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文科介绍,加工厂创新采用“固定岗+灵活岗”用工模式,提供固定岗位60个、灵活岗位200个,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人均月工资达4000余元。同时,通过收购群众自发采摘的野生南酸枣,每年为当地创造劳务收入约800万元,带动800余户群众增收。
目前,红河味来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二期厂房,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00个。

党建引领聚合力,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近年来,红河县持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乐业驿站”,配备“爱心食堂”“共享厨房”“儿童之家”等设施,并开通“定制交通车”,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障。目前,已建成“乐业驿站”2个,配备床位100余张、“共享厨房”和“共享洗衣房”各2个。
为确保务工车间“留得住、发展好”,红河县将其纳入重点服务企业名单,精准施策。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指导,通过定期走访,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及时化解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堵点。
“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服务好企业和群众。车间建在哪里,我们的组织保障就跟到哪里。”组织部部长王永俊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围绕企业和员工需求,探索更多便民服务,解决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
如今,在红河县,一个个建在群众身边的务工车间,已不仅是简单的生产场所,更是承载着家庭希望、维系着社会温情、彰显着组织担当的幸福空间。随着“家门口就业”模式的持续推广,一幅“就业有门、增收有技、兴业有依”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云南网记者 邓蕊丹 通讯员 李嘉敏 周琪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