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中和营镇万亩高标准粮烟协同发展项目核心区旱地优质稻迎来丰收,实收测产最高亩产达721.3公斤。

由开远市农业农村局、云南农业大学、开远市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联合组成专家团队,对万亩高标准粮烟协同发展项目核心区的旱地优质稻开展实收测产。专家团队穿梭于田间,仔细查看稻株长势,严格按照测产流程,针对不同品种划定取样区,丈量面积、机械收割、取样称重,剔除空秕粒与杂质,精准测定水分含量,并结合对品种适应性、抗病性的综合评估,最终得出实际亩产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中和营镇旱地优质稻种植面积达4600余亩。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可达671.8公斤。其中,“滇禾优801”亩产达到586.2公斤,“滇禾优918”两块测产地块亩产分别为708.0公斤和721.3公斤。

“从今天测产情况看,‘滇禾优918’‘滇禾801’两个品种品质和抗性都很好,预计产量会比往年更高,达到预期生产试验效果。”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文建成介绍。

丰硕成果,离不开科学精心管护的全程护航。为实现稳产增收,开远市搭建“专家+农技人员+网格员+农户”服务网,生产管护上及时施肥,精准防控杂草,让科学种植理念走进每一块稻田。今年,全市推广种植“滇禾优615”“滇禾优34”“滇禾优918”“滇禾优55”“滇禾优801”等品种旱地优质稻6000余亩,预计产量2700余吨,产值800余万元。

从品种迭代到技术护航,从资源节约到效益提升,开远市旱地优质稻丰收不仅印证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更勾勒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我们想从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以及田间管理上再优化,争取明年产量有所提升。”开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涂艳芳说。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郭斯维 赵志平 李雪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