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红河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两大定位,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作,不断强化民生保障“承载力”、拓宽民生服务“辐射面”、提升基层治理“融合度”,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多点发力 擦亮人社保障底色
“十四五”期间,红河州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出台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2.16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89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3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5.3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3.47万人。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38亿元,扶持自主创业3.08万人,带动就业10.0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每年均保持在140万人次以上。

突出“扩面提质”惠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红河州严格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等,到今年9月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05.05万人、26.5万人和40.13万人,较“十三五”末增加显著。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3239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基础养老金达148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7.1%、30.9%。

突出“人才聚集”赋能,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全州加强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12.08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0.3万人次,技能人才达到41.37万人次。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各类机构288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建成县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个,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用人单位6.31万家次,帮助150.9万人次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建成全省首个州市级“云南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会客厅”,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成果首次在全国专家服务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突出“多元治理”共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强化劳动关系风险防控等措施,红河州以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为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十四五”以来,全州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1.42万件,仲裁结案率100%,强化农民工欠薪源头治理,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均保持在100%,先后办结欠薪线索2.2万条。

精准施策 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精准兜底+分类施策,民生保障“承载力”更足。红河州全力兜牢困难群众生活底线,5年来累计投入城乡低保等各类救助资金45.33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五年连续增长,农村低保标准与城市低保标准的差距缩小1倍以上。全力守护困境儿童幸福成长,将6700余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建成未成年人保护机构1669个。做实特殊群体关爱保障,依托州第四人民医院打造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滇南区域中心,五年来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4.04亿元,惠及残疾人43.12万人次。

供需适配+普惠共享,民生服务“辐射面”更广,养老领域事业、产业“双核心”协同发展。“十四五”以来,红河州累计投入养老领域项目资金3.78亿元,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2041个。

殡葬事业设施、服务“双主线”协同推进。全州累计投入殡葬领域资金1.84亿元,建成殡仪馆14个。婚姻登记管理、效能“双支撑”协同完善,全面推行线上预约等便捷通道,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并建设了13个公园式婚姻登记服务点。

创新赋能+多元联动,基层治理“融合度”更高。全州慈善事业蓬勃健康发展,五年来募集慈善款物超过1.5亿元,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8.62亿元。社会组织彰显担当作为,80余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投入帮扶款物折合人民币6476.24万元。地名服务也释放出多元活力,打造了一批地名文化示范点,成功申报省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8个。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红河州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坚持稳就业、强保障、聚人才、促和谐,持续加强普惠性、兜底线、基础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红河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南网记者 饶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