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在绿春县大兴镇牛洪社区不足20平方米的刺绣工坊里,哈尼族绣娘白福抽手指翻飞,用五彩丝线在绣布上勾勒出精美的马缨花纹样。“上个月通过旅游推介会接了80套订单。”热情开朗的白福抽笑着说,自己的“巴栏服饰”工坊接纳了20多位各族陪读妈妈,成为社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小舞台”。
牛洪社区的变化,始于“互嵌”二字。这个曾以哈尼族为主的社区,如今聚居汉、彝、傣等11个民族的8000余名居民。近年来,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积极探索“互嵌式”发展,让他乡变故乡,织就幸福和美的民族团结锦绣画卷。

白福抽展示绣品
社区的“互嵌”从“住得近”开始。当地推出“邻里共居”计划,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共享平台,接纳2000余名外来务工求学的多民族群众。“我家楼上住着彝族阿姐,楼下是傣族兄弟,平时大家一起晒玉米、打糍粑,比亲戚还亲。”哈尼族房东李燕说。
“推窗见绿、出门有景”的社区风景中,常能看到汉族阿姨教彝族小妹做饵丝、哈尼族大叔帮傣族兄弟修摩托车的场景,共居正悄然变成共融。
每年11月的“昂玛突”长街宴期间,数千张桌子沿街排开,哈尼族的酸笋鱼、彝族的坨坨肉、傣族的菠萝饭香飘四方,各族群众围坐共食,欢声笑语不断。“舌尖上的盛宴”已成为各民族饮食文化展示的舞台。
白福抽的“巴栏服饰”里,8位绣娘中有彝族、傣族、瑶族姐妹,服饰设计融合哈尼族的马缨花、彝族的太阳花等元素。“我们互相学针法、换花样,白福梭姐姐的‘哈尼少女装’还拿了省级文创奖。”白福抽说,如今作品卖到河北、新疆等地,民族服饰从家里的宝贝变成“世界的风景”。
牛洪社区建立外来居民服务档案,提供就业指导、子女入学、医保代办等“一站式”服务;与医院共建医养联合体,开通“健康绿色通道”;社会治理服务队化解矛盾纠纷,连续7年矛盾不上交、12年无群访事件;宣讲队用“民族语言+通俗道理”解读惠民政策,让政策红利“精准入心”……曾经的“陌生人社区”,如今成了有事好商量、有难一起扛的大家庭。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黄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