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0月13日举行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以“我们都是收信人”“我们都是践行者”的高度自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领导锚定方向,夯实团结根基。红河州高位统筹谋划,确定“337”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州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奋斗的“三个共同愿景”之一,制定出台《红河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等配套文件,把县(市)考评分值从3分提至7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格局。着力培养“四个特别”干部队伍,创新开展少数民族干部“2152”优苗精培工程,推动民族政策落地基层。
文化共识凝聚人心,构筑精神家园。红河州传承弘扬民族团结进步光荣传统,全州117万余人次签订《新时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创新开展“三话六学”“边关行”等活动,今年以来组织基层宣讲1300余场,受众20余万人。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推进220个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16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建设,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红河卷》等重点项目,初步建成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体系。
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红河州以大交通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全州3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4G网络全域覆盖,公路通车里程达2.9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916公里,蒙自机场具备起降条件,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首个开通城际高铁的州。争取国家和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13亿元,完成第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238个;投入18.52亿元打造49个沿边样板村。“十四五”以来,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1年分别增长9.58%、22.55%,财政支出超70%投向民生领域。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互嵌融合走深走实,绘就和谐图景。红河州深入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在全省率先设立“红河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组队参加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现了奖牌质量和奖牌总数的历史最好成绩;云南省首届体育促“三交”现场推进会在弥勒市召开,“乡村振兴杯”篮球赛、“哈尼十月年”“彝族火把节”等活动成为各民族互鉴交融的重要平台。创新推进全域、全民、全方位创建,累计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5个、示范单位7个,省级示范县(市)、教育基地及示范单位490个,“一圈两带三盟百点”示范新格局与“1321”边境沿线模范长廊基本形成。
依法治理强化保障,守护边疆安宁。红河州统筹推进民族政策法规“立改废释”,修订或制定单行条例14件,备案审查州政府规章5件、其他规范性文件15件,政策法规评估清理完成率超90%。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出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创新“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推动治理服务重心向基层和边境一线下移。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个、省级30个、全省强边固防示范村12个,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米”。
展望“十五五”,红河州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加快编制《红河州“十五五”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科学谋划,高位推动,以实干实绩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红河实践中谱写新篇章。
云南网记者 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