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元阳:“老智慧”让千年梯田种出新“钱”景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15:26:00  来源: 云南网

  位于哀牢山深处的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有着千年耕作历史,如今又在续写新故事。随着“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的落地生根,当地群众既守住了梯田的绿水青山,又鼓起了“钱袋子”,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变成看得见的好日子。

  时下,在元阳县牛角寨镇高海拔地区的梯田里,村民正忙着收割今年的最后一波稻谷,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稻花鱼在水中穿梭,鸭群在田埂间悠然踱步。这是以梯田为载体,通过精准的时间协同与空间布局,构建起“一水三用、一田三收”的高效生态循环系统。

  鱼沟是这一模式的关键基础设施,既关乎鱼鸭的生存空间,更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科学开挖的鱼沟,既能保障稻花鱼有足够的活动、觅食和避敌空间,又不破坏水稻根系生长,还能在干旱季节为水生生物提供稳定水源,成为维系生态平衡的“生命通道”。

  “稻花鱼得在30厘米以上的水里才长得好,所以得挖鱼沟,要在离田埂1.5米外的梯田中间挖,深40到60厘米、宽60到80厘米就行。这样鱼能游、能找食、能躲天敌,也不碰水稻根,天旱时还能存水,鱼和鸭都饿不着。”元阳县农科局水产站站长王文华介绍。

  “稻鱼鸭”共生的精妙之处在于时间上的精准协同,需严格遵循农时节令——每年5月插秧前,梯田翻耕后蚯蚓、土狗虫等虫子会浮到水面,正好投雏鸭,鸭子吃虫长得快、成活率高;鱼鸭错季投放,等秧苗返青,再放30克至50克的福瑞鲤,一亩田投放10至15公斤,让鱼在水里吃杂草和虫子,顺便给稻谷松土;到9月、10月割稻谷时,鱼长肥了,一起捞上来,最后把成年蛋鸭放进田,让它们吃剩下的谷粒、田螺、蚂蚱等,提高梯田鸭的产蛋率与品质。

  “稻鱼鸭”综合种养虽在初期投入上略高于传统种植,但其产出实现了“量”“质”双重跃升。过去,单一种植水稻的亩产值不足3000元,如今通过“稻鱼鸭”模式,亩均产值已突破8000元,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我们以前就种梯田红米,自己留种,老品种一亩最多收 300来公斤,费劲还不挣钱”大鱼塘村“稻鱼鸭”综合种养基地负责人李正福感叹道:“现在搞‘稻鱼鸭’,鱼帮着吃虫,农药都少用了。米吃着香,鱼鲜,鸭也肥,都是绿色食品,消费者爱买。”种植户李则党也深有同感:“自从搞了‘稻鱼鸭’,基本不用化学农药了,谷子质量比以前好太多,收入也翻了番。”

  “稻鱼鸭”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产业理念的深度融合。元阳县创新推行“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联动发展模式,由党组织牵头统筹、整合零散田块。合作社组织生产、统一标准,企业引入技术与市场渠道、打通销路,农户参与种养、共享收益,有效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推动梯田农业从“自给自足”向“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转型升级。

  从老辈人一锄头一锄头凿田垒埂,到通过“稻鱼鸭”把梯田种出高效益,哈尼梯田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当地群众“顺天应地”的智慧。守着这份传承,各族同胞既护好了梯田生态,又让梯田变成增收的沃土,千年梯田正凭着老智慧、新法子,越种越有奔头。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陶旭辉 周林慧 支小林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