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9亿元,较4年前实现翻番,今年1-8月,两组数据预计还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建水县最新公布的成绩单上,亮眼的文旅数据勾勒出县域经济的强劲脉动。近年来,建水县主动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文旅资源禀赋,着力研发新产品、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品牌,助推“奔县游”火爆出圈。
每天上午,建水古城旁的米轨小火车准时从临安站出发,伴着悠扬的汽笛声缓缓驶向双龙桥、乡会桥,在法式风情与田园风光的相得益彰中,最终抵达团山站,这一路,连缀起了建水众多田园风光和文化明珠,串起了不少游客心中的浓浓乡愁。
“开通运营10年来,建水古城小火车以‘一轨连古今’的方式重现滇越铁路百年历史风貌,五湖四海的游客不仅能领略沿途美景,更能感受建水的人文风情。”建水古城小火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晓瑾说,刚过去的暑期,每月都有2万余人选择搭乘小火车,在建水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感受滇南最美乡愁之旅的独特魅力。
在小火车终点站西庄镇团山村,保存完好的传统滇南乡村民居、寺庙、宗祠雕梁画栋,不少院内精美绝伦的诗词书画,鎏金描彩的木雕及工艺奇巧的石雕、砖雕琳琅满目,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立足团山村的资源优势,我们采取‘集体筹资+企业出资+村民房屋参股’模式,大力发展乡愁旅游,推动老宅变身民宿餐馆,村民成为导游及服务人员,让大家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团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熊玉和说,在此模式下,去年景区旅游收入达787.8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4万元,闲置农房盘活率超90%,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0万元。
不止团山村,依托“古城-团山村”这一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水县按照“一村一业”产业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稻田公园、房车营地、乡会田园餐厅、畅园、楸野田园民宿等项目及业态,实现新房、水打营村、团山村等村庄从传统村落向特色旅居目的地的转变,形成了“乡愁之旅+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格局。
今年第十九届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期间,千余名学生、市民、游客亲身体验了周代传承至今的“乡射礼”,直观感受古礼中“射以观德”的儒家精神。之后,千人巡游队伍在儒家经典诵读声中沿临安路巡游至建水文庙,营造出了“千人敬孔、礼敬先师”的浓厚氛围。
活化千年文脉,吸引更多游客到建水感受儒学文化魅力,一直是建水旅游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建水县结合临安古城历史遗产和特色文化,深耕1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串联20余处沉浸式文旅场景,打造崇正书院、诗年华城市书房、焕文书院书画家创作研学基地等新场景、新业态,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升级。
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建水县以“紫陶+文旅”为路径,将紫陶作为核心文化旅游产品,先后打造了紫陶街、紫陶创意园等多个文创空间、非遗传习馆,举办“柴烧艺术节”“紫陶文化节”等活动,创新推出了紫陶相关的200余类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了集文化展示、技艺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目前,3000余名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和从业者长期定居建水,紫陶产业产值突破85.1亿元,聚集市场主体2743户,辐射带动产业上下游从业人员7万余人,“紫陶之都”金字招牌正持续擦亮。
“乡愁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激活了文旅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水县文旅局局长孔春燕介绍,目前,建水正紧扣“旅居云南·红河最好在”的发展定位,聚焦文化、乡村、紫陶三大主题,以深度沉浸的业态转变打造“一家人的建水”旅居品牌,将单一观光的“建水游”扩展为更深度的“滇南旅居体验”,推动文旅模式向“全域全季”持续升级。
云南网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