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教体局幼儿园的劳动基地里,师生种植的农作物迎来了丰收。沉甸甸的稻穗迎风轻摇,孩子们手拿工具,化身“小小农夫”,在老师带领下有模有样地收割稻谷。
“收稻谷真的太辛苦了,我想到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付伊甯小朋友一边擦汗一边说道。这场秋收实践,把课堂搬进田间,让抽象的诗句变成了具身的体验。
从收割到搬运,从脱粒到观察稻谷变成大米,孩子们在汗水中真切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彭宿宸小朋友兴奋地说:“老师教我们抱着稻穗去打,这个就是我们吃的米饭,但要煮熟,不能生吃。”一次田间劳作,既是一堂关于“收获”的实践课,更是一堂浸润心灵的德育课,孩子们在汗水中学会坚持,在实践中懂得珍惜。
除幼儿园外,劳动教育的种子也在个旧更多校园里生根发芽。个旧八中将劳动实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了占地8亩的劳动实践基地。每周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参与翻土、播种、除草、采摘等全过程,在课后学习厨艺、刺绣、多肉种植等技能。种出来的蔬菜、养出来的禽肉直接供应食堂,让学生吃得更好、更香。学校还创新实施“周末3+1件事”,鼓励学生为村社、为长辈、为自己做一件事,把劳动习惯带入日常生活。
近年来,个旧市不断探索开展田间地头、校园基地、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变成让学生们成长路上的鲜活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劳动中成长。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龙嘉 邹丹 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