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实体化运行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综治中心坚持“党建引领、科技支撑、法治保障、为民服务”基本原则,整合部门资源优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联动机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纠纷问题,切实守牢群众安全感和满足感。
按照“五有五规范”及“三个功能区”设置要求,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突出“建阵地、驻人员、创机制、优服务、育典型”等特点,努力实现解决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围绕“集中办公+协同联动”模式,综治中心采取“6+N”入驻模式,公、检、法、司、信访、人社6家单位派员常驻,其他20余个行业部门为轮驻,提供受理接待、法律咨询、检察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形成政法部门及其他涉及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联动机制,从接待受理及收集、整合来自网格员、职能部门、群众反映等各类渠道,了解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治安动态等信息,使综治中心成为群众可放心、可诉求、可信赖的服务中心。
为有效解决民生诉求,综治中心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反映的诉求事项,第一时间登记,按程序办理分流交办,引导解决,体现“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趟就问题搞定”办事效率。通过值班人员耐心细致地与来访群众沟通、疏导、和解等零距离接触,帮助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领域纠纷,现已接待群众来访54批次124人、受理84件、部门推送18件、化解纠纷41件。
综治中心坚持每周召开工作例会,汇总分析研判风险隐患信息,根据群众矛盾纠纷类型、持续时间、冲突烈度、问题性质、当事人思想动态等因素,梳理出“突出矛盾问题风险隐患清单”,按照风险程度进行“红色、黄色、绿色”三级分类管理。采取“平台派单”或交办单形式,根据风险评估及化解处理意见,及时转办到乡镇或部门办理,交办受理告知单、督办提示通知、限时办结单,必要时明确牵头部门、包保领导、配合单位、工作措施和化解时限。录入“云综治数据平台”,接受省州综治中心平台线上监督和指导,实现矛盾问题受理、排查、调处全程线上追踪,提高信访办结精准性和时效性。目前,县综治中心梳理分析全县上报矛盾纠纷340件,其中红色4件、黄色25件、绿色301件,对红色定级类纠纷实行“一案一档”管控,切实做到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
综治中心全面推行基层治理“1053”红河模式网格化管理,注重落实在“微网格”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绿春实践,按照“规模适度、边界清晰、无缝覆盖、便于管理”的服务原则,全县9个乡镇92个村社区803个村(居)小组按10至15户标准划分出5354个微网格,覆盖率达100%。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前哨探头”和经常性广泛联系群众作用,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定期指挥调度、电话抽查、随时走访,对网格员上报的信息进行处置,压实和督导组村乡县四级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研判例会召开。突出组织实施功能、发挥实战兜底作用,组织协调纠纷化解工作以“叫醒基层、部门报到”联动模式,形成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进行化解,实行“小事马上调、大事吹哨调、难事联动调”的工作模式,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分级分类处理。
全县形成矛盾纠纷大数据集成化立体化防控体系,构建矛盾纠纷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从时限、程序、结果等各方面,督促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和工作流程依法化解,让社会治理更智慧、更高效。突出“排得出了、化解得了、管控得了”实战效能,每月定期上报县综治中心的纠纷隐患排查、化解数据进行比对研判,对已化解的黄、绿色级别矛盾纠纷不定期回访巡查,了解掌握当事人思想动态和情绪稳定,关注纠纷定级转化动态。对疑难复杂案件,组织涉部门和乡镇力量集中到现场摸底排查及化解。对公检法部门推送的存在风险隐患案件分流至所属乡镇社会进行跟踪管控,县综治中心从多维度、广领域、立体化化解矛盾纠纷,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实现“矛盾纠纷、信访总量、刑事案件”三下降和扭转恶性命案发生目标。
目前,登记矛盾纠纷368件、化解359件(含10年以上历史遗留纠纷2件),化解率98%。从源头筑牢预防化解底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石杰华 李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