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微风拂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三猛乡的田野,千亩旱地优质稻掀起层层金色浪涛,浓郁的稻香裹挟着丰收的喜悦,在山水云间肆意弥漫,将土地装点得格外动人。
眼下正是当地旱地优质稻成熟采收的关键时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弯腰挥镰、搬运稻谷,一派火热景象。在爬别哈波村旱地优质稻示范种植基地,目光所及皆是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黄的光泽。农户李普中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搓开一穗稻谷,饱满的米粒顺势滚落,幸福的笑容堆满脸庞,“以前咱这儿全是旱地,只能种玉米,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改种旱地优质稻,省水省肥,稻子长得比水田的更壮实,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近年来,三猛乡始终坚守“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全力推动旱地优质稻种植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发展。
为了实现丰产又丰收的目标,当地精准发力,创新构建“专家+农技员+农户”三级技术服务机制,把科学种植技术送到农户身边、传到田间地头——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现场指导,为旱地优质稻种植提供顶尖技术支撑,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全方位破解种植难题;组织农技员常态化开展“田间课堂”培训,累计覆盖农户1500余人次,手把手教学、面对面答疑,确保每一名种植户都能熟练掌握科学管护方法,为旱地优质稻生长筑牢技术根基。
在旱地优质稻全周期管护过程中,三猛乡紧盯田间动态,针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问题,建立“早排查、快处置”工作机制,病虫害防治率达100%。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管护效率,通过无人机常态化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全面完成旱地优质稻封草、除草作业,以科技力量为粮食稳产丰产筑起坚实屏障。
在科学管护与精准服务的双重保障下,今年三猛乡旱地优质稻喜获丰收,其中连片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示范区实收测产平均亩产607公斤、最高亩产626公斤,交出亮眼的“丰收答卷”。
丰收的价值,更在于农户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益。为解决农户“销售难”问题,三猛乡主动谋划搭建稳定产销对接桥梁,与县供销社及县内外3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实现稻谷“采收即运输、现收即销售”,真正让农户“种得好更卖得好”。
着眼产业可持续发展,三猛乡还积极探索“稻+N”轮作模式,大力推广“旱地优质稻+黑花生”“旱地优质稻+人参果”等种植组合模式,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与综合收益,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大价值。主动牵线小白青贮饲料加工厂,建立秸秆收购合作机制,每亩旱地可回收秸秆约0.5吨,按每吨450元收购价计算,预计实现户均增收2600元。
如今的三猛乡,青山绿水间正徐徐展开“稻香满溢、百姓富足、乡村秀美、民生安宁”的崭新图景,更多农户通过深耕特色产业不断收获幸福与希望。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娟 许玥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