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红河频道 >> 要闻 >> 正文
开远:科技助力 农业向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16:27:00  来源: 云南网

  金秋时节,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大庄水库脚下的云南省水稻全生育期多病虫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000亩金黄的稻谷迎风摇曳、香气四溢。不同于传统收割场景,这里没有此起彼伏的人工镰刀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收割机穿梭田间的轰鸣声。

  稻浪间,一台台收割机以沉稳的节奏匀速作业。机身驶过之处,沉甸甸的稻穗被卷入割台,稻秆被精准切断,随即完成脱粒、清选等一系列流程。饱满的稻谷直接落入机身粮仓,而粉碎后的秸秆则均匀撒向田间,为土地埋下天然肥料。

  “人工收割一天一个人只能割5至6分地,非常辛苦。现在机器每小时可以割5亩左右,效率高,割出来的谷子还干净。”开远市稻乡米业有限公司大庄基地负责人杨健介绍。当最后一台收割机完成作业,装满新鲜稻谷的运输车便沿着田埂缓缓驶离,运到不远处的现代化米厂,完成一场“稻谷变香米”的科技魔法。

  智能机械取代人工镰刀,数据管控替代经验判断。从“凭经验看天种地”到“靠数据精准管控”,开远市正用一场由新质生产力主导的“智慧丰收”悄悄改写农耕的模样,让千年农耕文明焕发全新活力。

  在现代化大米加工车间,机械运转平稳低鸣,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米香。全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如“银色长龙”,稻谷先经密闭管道进入智能清理系统,借助比重分选技术剔除杂质。随后进入低温烘干机,在控温控湿环境下,既保证适配后续加工与长期储存,更能锁住营养。紧接着,自动化碾米机根据米粒特性精准调控碾磨力度,让成品米颗粒饱满、质地细腻。碾磨后的大米经分级、色选、真空包装后发往全国各地,完成从稻谷到餐桌美味的最后一跃。

  “传统加工工艺耗时长,产能低,现在这条生产线日产80吨,不仅提高加工效率,而且还能保证粮食的品质。”开远市稻乡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正权说。

  示范基地的“智慧丰收”,正是开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地近年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机械、采用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措施,让越来越多农田实现“种得好、收得快、加工优”。

  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达5.98万亩。其中,优质稻特色品种“云恢 290”实现规模连片种植2万余亩,带动种植户2500余户、户均年增收近1万元,真正让“科技兴农”变成农户手中的“增收钥匙”。

  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场景,到今天“机器换人、数据换脑”的现代化图景,随着更多科技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开远农民的日子更有奔头,乡村振兴也增添了更强动力。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胡语珊 国福祥 李雪琼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