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照片里,3个背着书包的孩童踩着碎石路前行,1条小狗紧紧跟随,几公里的归家路,是他们童年最寻常的“跋涉”……这是10年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牛孔镇新黄山村的真实缩影,山路弯弯、炊烟袅袅中藏着“出行难、发展难”的困境。
“看着小娃娃走得满头汗,心里不是滋味。”时任村委会副主任李前保回忆。正是这一幕,让村干部下定了“搬出去”的决心。那时的新黄山,不通公路、信号微弱,村民种植的茶叶、草果运出山全靠人背马驮,孩子们上学得提前四五小时出门。“不能让大山困住希望!”这句朴实的话,成了村两委班子日夜奔波的动力。
从政策对接、选址规划,到挨家挨户动员,镇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意。“刚开始大家舍不得老房子、老地,我们就带着村民代表去安置点看,算‘经济账’‘教育账’。”李前保说,看到规划图里的水泥路、新房子,听到“出门就能坐车”的承诺,村民的心渐渐热了。2018年盛夏,随着最后一户村民搬入新居,新黄山彻底告别了“山路漫漫”的过往。
为巩固搬迁成果,牛孔镇紧紧围绕新黄山“基础薄、产业弱、思想封闭”的实际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施策。
当地首先建成“双支部”,以驻村临时党支部为“一线指挥部”,帮带村党支部,组建多村小组党员联合党支部,筑牢帮扶堡垒。
在此基础上,党组织积极领办合作社,吸纳社员46人,投入223万元建茶厂,用22万元扶持农户种黄精和三七30余亩,探索蚕豆、高粱等特色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个,转移劳动力25人,落实低保政策覆盖60余人。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依托“万吨水泥进农村”政策,政府给料、群众动手,实现水泥路入户,建成污水处理池和水冲厕所。为27栋房屋加层,改建活动室为“共用空间”。搭建“新苗书角”,开展“朝夕计划”“山里有约”“爱在星期六”“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系列活动,持续营造敬老爱小、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的浓厚氛围……
如今的新黄山村,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整齐的民居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沿主干道延伸,“知党恩 感党恩 跟党走”几个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向阳亭里时不时传来小孩的嬉闹声、老人的谈笑声,路边的格桑花飘来淡淡清香,一只小狗悠闲地趴在院门口打盹。照片里的孩童早已长大,其中一名娃娃上了高中,获得武警春雷计划奖学金10000元。“以前买袋盐要走六七个小时,现在村里的小卖部就有卖,茶厂也在旁边,茶叶摘回来就可以卖钱。”生活的巨变,让村民李段开心不已。
从“困在山中”到“安在新居”,新黄山村的蜕变,不仅是住房、道路的硬件升级,更是群众生活底气、精神面貌的全面改观,也为乡村振兴画卷增添了一抹浸满烟火气、幸福洋溢的亮色。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