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锚定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永续发展目标,将人才作为水系保护的核心引擎,通过精准引育科研人才、建强实务人才、激活传承人才,构建起“专业解码+实干落地+文脉延续”的三维人才工作体系,为世界遗产保护注入持久动力。
河海大学等科研团队聚焦传统治水智慧,用“试验+遥感+田野调查+文献考证”四种方法开展研究,成为梯田水系的“解密者”,在实验室里验证出哈尼族“木刻分水”技艺和现代量水规范相契合,到田间地头调研证实古老灌溉系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涉及核心水源点21个、古井37个、灌排沟渠233条。借助遥感技术,理清“四素同构”的生态运行规律,为梯田申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走进村寨记录无坝引水、流水开沟、重力自流等传统技艺,实地勘察水源和沟渠分布,绘制工程遗产分布图、梳理修建历程,给水系建立起完整的“生命档案”,推动传统治水智慧从“靠经验传承”转向“用科学赋能”,为梯田保护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
元阳县以推动实践转化为重点,切实推进水系守护工作,成为护脉蓝图的“践行者”。针对水系管护中的难点问题,精准实施水库修建、饮水安全提升、生态渠改造等“护脉工程”,累计修缮沟渠超160余公里,修复遗产区12处重要的灌溉工程遗址。严格遵循“水量平衡”“生态适配”原则,避免破坏千年生态系统。为解决长效管护难题,当地创新机制,把传统“赶沟人”“守林人”纳入公益性岗位,让老手艺人既能获得稳定收入,又能发挥自身专长,为水系源头筑牢“绿色屏障”。“工程守护”和“机制保障”同步推进,让实干成果真正覆盖梯田的每一寸土地。
传统赶沟人以传承文化为核心,既是梯田水系的“活遗产”,也是护水理念的“传播者”。在日常管护中,他们延续祖上传下的规矩,每天巡查沟渠、清理杂草、修补沟壁,严格按照“木刻分水”原则保障灌溉公平,维持水系稳定运行。在文化交流时向科研团队演示“流水开沟法”,向水务工作者分享“依山治水”的乡土经验,为现代护脉工程提供“原生态参考”。
在理念传播上,“赶沟人”给孩子讲“护水如护命”的老话,带头清理沟渠垃圾,用言传身教让“人人护水、人人爱水”的意识在村寨代代相传。通过调动群众参与的“基层力量”,构建起“专业守护+群众参与”的立体防线,推动农耕文明智慧从“个人传承”转向“集体践行”。
如今的元阳哈尼梯田,山泉潺潺、稻浪翻滚,“四素同构”的生态画卷愈发鲜活。科研人才的科学解码、实务人才的实干落地、传承人才的文脉延续,人才同频共振,守住了梯田的“生命之脉”,更守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智慧,让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新时代土壤中持续生长、代代相传。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李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