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重点“玉米质源”项目观摩会在弥勒市举行
本网讯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西南及南方高产抗逆耐瘠薄宜籽粒机收玉米新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以下简称“玉米质源”项目)中期进展汇报暨成果观摩会在弥勒市举行。
项目组成员向大家介绍玉米新品种长势。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在弥勒市虹溪镇千亩连片的新品种玉米质源项目与转化展示区内,不同田间性状代表的玉米植株生长茁壮,果穗饱满。田边均设有标识牌,清晰标注着品种名称、批号与研究单位等信息。驻虹溪镇“兰海专家工作站”的科研团队与“玉米质源”项目组专家学者现场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新品种玉米在雄性不育制种、抗逆基因挖掘、高产抗逆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据介绍,自2019年以来,红河弘毅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虹溪镇规模化流转土地,与四川农业大学“兰海专家工作站”开展深度合作。双方从160亩小范围试验起步,逐步将合作规模扩展至2000余亩标准化、集约化玉米制种试验区,共同构建起“科研院校+企业+种植户”的玉米高效制种体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育、推”一体化发展模式。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是与烤烟生态位互补、季节相衔接的适宜轮作作物。其新品种的选育与全产业链开发,对构建“粮烟协同”产业新格局具有深远意义,也是红河烟草响应国家玉米种业振兴战略、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评审团队一致认为,该项目进展超出预期,在种质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款玉米智慧育种大模型“西南种芯-V1”及配套专用芯片“XNY-1000”在与会专家的见证下举行了成果发布,为玉米种质发展以及红河州“烤烟+玉米”绿色高效轮作模式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通过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保障了这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顺利推进,为实现‘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以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观摩现场,特邀出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专家组成员荣廷昭说。
活动期间,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福建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科学院、种子站、粮食作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北京、四川、广东等地农业科技与种业公司代表,州、市科技局相关人员出席会议,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罗宏伟 邓楚瑜 刘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