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屏县花腰彝刺绣——针尖藏匠心 彩线连富路
她们于指尖捻转彩线,让大山的花草香凝注于织物;她们以针线为笔,在布帛间绣出脱贫致富的锦绣前程。石屏彝族(花腰)刺绣,这一流传于石屏县北部山区花腰彝聚居村寨的民间传统艺术,是红河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然成为石屏县少数民族妇女创造美好生活、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石屏县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创作:彩色丝线与布料在指尖翻飞,针尖起落间,马缨花绽放、金鸟银鸟振翅欲飞,山水景致在方寸布面上徐徐铺展。绣娘杨云自2018年合作社成立起便加入刺绣队伍,她一边经营百货商店,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做绣活,两份收入让生活愈发宽裕。“平常有空就绣绣花,能多一份额外收入。订单根本做不完,每个月能多挣3000余元,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杨云的话语里满是满足。
为推动花腰彝刺绣及服饰文化健康发展,石屏县积极引导手工艺人发展刺绣产业,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对接合作资源、承接订单、签约绣娘等举措,逐步将这门传统手艺培育成富民产业,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合作社创新采用“合作社+公司+绣娘”模式,将刺绣生产与家庭生活灵活结合,形成“边照顾家庭边挣钱”的新就业形态,有效解决了妇女的就业难题。
在市场拓展与产品创新上,合作社同样步履不停,既深耕传统花腰彝服饰制作,又结合现代审美开发出包袋、茶席、刺绣元素口红、项链等120余种衍生产品,构建起完善的产品体系,赢得市场广泛认可。“我们在红河州各大景点、上海等地进行销售,目前签约绣娘已有2000余人,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合作社副经理张琼芬介绍,未来还计划将异龙湖洄澜阁、湖廊桥等本地景点融入设计,并进一步提升绣娘工艺技能,让花腰彝刺绣更具竞争力。
花腰彝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还得到非遗力量的加持。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以往主要聚焦歌、舞、乐、民俗及手工艺一体化传承教学,如今也投入到刺绣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接下来会深入收集整理传统纹样、图样,再注入现代的创新元素,打造石屏代表性刺绣品牌。”传习所副所长张美珍充满期待,“希望刺绣产业能像我们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一样,走向全省、全世界,让这张‘石屏名片’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一针一线,不仅凝结着绣娘们的辛勤汗水,还承载着千年不朽的刺绣文化。如今,石屏县花腰彝刺绣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超过1万名绣娘参与其中,年人均增收达6000元,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成为广大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陈杰 冯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