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鲜花绽放助增收,到稻米飘香富农家,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始终坚持“特色兴农、科技强农、品牌富农”发展路径,通过建强现代农业园区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利益联结体系,不仅让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更蹚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智能温室大棚内种植的花卉种苗。胡语珊 摄
作为全国首个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深挖花卉种质资源,借助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强化市场供需分析,已形成集花卉种植、研发、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走进昆明大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里的智能温室大棚,成排的海棠种苗整齐排布、各类春石斛竞相孕蕾,工人们正忙着记录生长数据、分拣达标种苗,一派繁忙景象。
“像这样的种苗经过35天技术、水分、阳光的加持和工作人员悉心照顾达到出货标准,每年有近300万株销往全国各地。”昆明大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远分公司总经理李钰蓉手里拿着绿色叶片的丽格海棠种苗介绍,目前公司主要生产丽格海棠种苗和春石斛盆花,春石斛品种达到30多个,丽格海棠有2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千万元。
智能温室大棚内种植的花卉种苗。胡语珊 摄
龙头企业入驻为园区带来优质品种、先进技术和稳定销路,推动园区花卉产业不断向“品种研发+规模种植+市场销售”全链条升级,目前,园区已发展花卉产业7.6万亩。2025年上半年产业园核心区生产销售鲜切花2亿支、种苗3亿株、盆花400万盆,产值达5.1亿元。
特色花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开远市将优质稻“云恢 290”作为特色农业重点培育产业,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合作模式,从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再到技术服务,构建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
长势良好的优质稻“云恢 290”。胡语珊 摄
为推动体系落地,技术团队持续深入田间,不仅面对面培训农户,手把手传授绿色防控、精确定量施肥等关键技术,还实时解答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种植难题,确保先进技术直达生产端。在技术护航与模式带动下,“云恢 290”品质、产量稳步提升,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今年,云南省全生育期多病虫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内创新稻鱼鸭蟹综合种养新模式,利用生物间自然关系进行田间管理,大大减少化肥使用,实现水稻绿色生长的同时,收获鱼鸭蟹等产品,实现一地多收。
“通过两年新技术推广,病虫害少了,农药用量少了,化肥用量比以前少了百分之五十,以前亩产量600多公斤,今年增加50到100公斤。”羊街乡柏棕棚村村民杨健说。
稻鱼鸭蟹综合种养新模式。胡语珊 摄
目前开远市优质稻连片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云恢 290”优质水稻品种已成为农户增收的“金疙瘩”。
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远市以龙头企业激活产业活力,以科技创新筑牢品质根基,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和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更多开远方案。
开远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语珊 张兴 李雪琼
云报全媒体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