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三塘乡种植的人参果迎来采摘期。在箐门村委会菊畹村小组村民杨红金家的人参果地里,植株郁郁葱葱,金灿灿的果实掩映在绿叶间,散发出阵阵诱人果香。村民们手提桶筐,穿梭于田垄之中,熟练地采摘成熟的果实,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
“我家今年种了15亩,亩产差不多有3吨,按现在的市场价计算,能带来15万元左右收入,种人参果真是挺划算的。”一头大汗的杨红金乐呵呵地说,外地收购商直接将车开到地头收购,按果实大小定价,完全不愁销路。
凭借高海拔与昼夜温差显著的自然条件优势,三塘乡出产的人参果糖分积累充分,口感清甜、汁水充沛,深受市场青睐,远销上海、昆明等地。今年,预计全乡人参果总产量将突破60万公斤,总产值可达198万元。
以人参果种植为代表,三塘乡近年来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过去,当地农户多以种植烤烟、玉米、荞麦等传统作物为主。每当一季农作物收获后,不少土地便闲置到第二年春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农民收入也出现“断档”。
为此,三塘乡充分利用山区地势起伏大、海拔落差明显、气候带层次分明等特点,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人参果、花生、甘蔗等特色作物种植。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构建“热区、温区、寒区”产业带,让曾经的荒坡地变成如今的“致富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绘就山区乡镇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以前这些山坡地只种传统农作物,收益很低。现在改种人参果,亩产值翻了好几倍。”三塘乡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红章介绍,多元化的特色种植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拓宽了家庭收入的渠道。
如今的三塘乡,一辆辆满载特色农产品的运输车,沿着新修的产业公路驶出山区,将这份“山间的甜蜜”送往全国各地。山坡上,连片的特色农作物焕发勃勃生机,见证着当地借力特色产业、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的成功实践。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尹秘 张永霖